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9)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由不同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参与的新文化运动的营垒发生了分化。毛泽东总结说:“五四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是共产党人和若干党外马克思主义者所做的工作。另一部分人则走到资产阶级的道路上去,是形式主义向右的发展。”(27)这一论述是观察我国“五四”以来道路和意识形态问题分野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研究、发扬五四精神的重要遵循。
五四运动发展中的一个潮流,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部分人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在五四运动前的1918年10月,李大钊就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一文中说:十月革命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宣示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28)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在中国举起“十月革命旗帜”,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早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也在时代的激荡中逐渐否定了过去信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到科学社会主义。另一个潮流是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然在早期新文化运动中起过一定作用,但不愿意看到十月革命影响的扩大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胡适于1919年7月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宣扬应在不触动旧中国社会制度前提下,去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
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他否定根本解决旧中国社会制度的必要与可能,称谈论根本解决“是自欺欺人的梦话”(29)。后来他承认,其目的是让人们不要被马克思、列宁“牵着鼻子走”。针对这种抵制、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和否定对旧中国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李大钊于1919年8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给予有力批驳。文中指出,宣传理想的主义和研究实际的问题是“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并进而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阶级斗争的原理说道:“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的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而要解决这个经济基础的问题,就要运用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进行革命斗争,并说“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30),初步表达了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本国实际的宝贵思想。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