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历史:种痘技术19世纪如何传入中国(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种痘这项皮尔逊及其译著原本意在向中国社会推销的特异非凡的域外技术,就这样在中国本土的情境中,被精细地包装在一种人们熟悉的语言之中。
关于做切口,邱熺在早期就有所创造。他不仅运用了穴位的概念,而且还采用了两支手臂各做两个切口的做法。女孩首先应在右臂上种痘而男孩则在左臂。这样有別于皮尔逊只做一个切口,且不分手臂的方法。后来的痘师承袭了邱熺的想法,做4到6个切口。一些人甚至建议对于年纪大的孩子做8到10个切口,以便“更彻底地”将体内胎毒泄出。
在邱熺著作的基础上,其他的痘师著书立说,把传统医学概念和新思想融合于此技艺里。基于19世纪初疫苗生产和保存技术上存在的困难,这种融合是必要的。当时疫苗生产和保存漫无标准,甚至欧洲也是如此,这个客观情况给予中国接种者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发挥空间。皮尔逊在一开始,就或多或少觉察到了诸如假牛痘苗、疫苗使用以及接种方法等存在的种种问题。这一时期牛痘苗的供应是由十三行商人资助的种痘善局予以保证。善局用小礼物和金钱作为穷人孩子种痘与提供痘浆的补偿,以便整年的痘苗供应不绝。皮尔逊于1832年离开了中国,而该善局在1842年前后遇到了财政危机。在嘉约翰于1859年在广州医院(Canton Hospital)开办接种科室以提供更为安全的进口牛痘苗的前后,本土的痘师即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生产和保存牛痘苗的种种方法。
清末牛痘书内痕师画像。传统种人痘痘师社会地位不高,19世纪牛痘书将痘师绘成懦医形象。当善局能保证持续提供新鲜的牛痘疫苗时,不论是皮尔逊还是邱熺,都不赞成手臂到手臂接种以外的其他方法,但后来那些得不到这种牛痘苗的痘师有时就临时准备他们自己的疫苗。一位痘师在I860年初声称,已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经由鼻孔接种人的天花结痂的小水牛会在其乳房附近生成脓疱,可供提取痘浆用于接种。我们不知道这一方法是否有效,是受已在欧洲出现的“还原接种法”(Retrovaccintion)原理的启发,还是仅仅是一种幻想,但这很好地说明了痘师兼医书作者是如何通过将传统和新的技艺相结合,发展他们自己的独门技术的。同样地,在19世纪后期,一些接种点声称曾购买从当地的牛身上提取的牛痘苗,这意味着一些地方已经成功地在牛身上制造出了牛痘。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