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告别了挚爱的教育事业,她的一生,岁月如歌……(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为教育付出多,为家人付出自然就少了。女儿吴姗说:“我曾经一度埋怨妈妈把最好的时光给了学生、给了教育事业。但我真的不怪她,她一辈子为别人考虑,也包括我。”
亲朋老友,一时无法接受她的离开。“她一直带病坚持工作,担任中陶会会长十几年来为‘陶研’事业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孙女陶铮说。“朱老师走了,我感觉自己精神上缺少了一根支柱。”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外孙、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柯小卫,一直把朱小蔓当作良师益友。

她告别了挚爱的教育事业,她的一生,岁月如歌……


2016年11月,朱小蔓在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参加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研讨活动时,与孩子们在一起。(资料图片)以“情感”之眼观道德教育
贯穿朱小蔓学术生涯的一条主线是情感教育研究与实践。
“她是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在道德教育研究领域,她也走在国内前列。”王湛说。
20世纪80年代,朱小蔓开启了她的情感教育研究。面对经历过1977年至1983年高考的大学生,她开始持续研究、思考:“究竟是什么东西在人的内心持续、内发、内控地生长、壮大着品性,从而使人成为一个善人、好人、有德之人呢?”
恰在这样的思考中,她与苏联伦理学教学委员会主任、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吉塔连科教授取得联系,后来去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做他的访问学者。1989年,朱小蔓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学位论文即是情感教育研究。于是,就有了《情感教育论纲》一书的诞生。
“她在道德教育研究特别是情感教育研究等方面所做的开拓性工作与贡献,为这个时代的教育学术增添了厚重砖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教授说。“她是情感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和忠实践行者。”田慧生说。“她长期忍受疾病的痛苦,乐观生活,积极工作,努力奉献,在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等领域作出卓越贡献,是我国当代教育学者的楷模和骄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说。
在应试教育初露端倪的时候,朱小蔓开始了情感性素质教育研究,自觉地提出情感教育是关怀并指向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把自己参与的江苏省一批小学的教育改革实验,如南京琅琊路小学的“小主人教育实验”、无锡师范附小的“乐学教育实验”、无锡五爱小学的“和谐教育实验”、江阴实验小学的“审美教育实验”,还有南通师范二附小的“情境教学实验”、江阴峭岐小学的“班组串换实验”、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实验”等,统称为“情感性素质教育模式”。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