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价值的幻灭遇到战争的呼唤|赏书(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不过有人会问,战争把人们从何处解救出来呢?其实这个问题的候选答案并不稀少。1914年之前,尼采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广泛地批评了无所不在的人类堕落。此前我们已经看到,斯特凡•格奥尔格在《圣约之星》中主张,战争将会“纯化”濒死的精神团体。德国剧作家厄文•皮斯卡托(Erwin Piscator)同意此观点,声称参加战争的一代人是“精神上的破产者”。斯蒂芬•茨威格认为冲突是某种精神的安全阀,他援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本能”的发泄并非仅仅凭理性就能克制。通常,表现主义者盼望资产阶级社会消亡,“从这个社会的灰烬中诞生出更高贵的世界”。
约翰·巴肯(John Buchan)1910年发表的小说《祭司王约翰》(Prester John)中,有一段对话彻底摧毁了持续时间超过千年的西方文明。其中一个角色说:“鉴于我已经吸干了文明的果实,我知道它的苦涩。我希望一个更简单更美好的世界。”1913年,加布里埃尔·邓南遮告诉反对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法国小说家莫里斯·巴雷斯(Maurice Barrès)说,“世界性的战争是从堕落的民主以及淹没高级文化的平民浪潮中,拯救法国的最后机会”。巴雷斯的同乡亨利·柏格森认为战争“将会带来欧洲道德的重生”,并且他谴责德国人“机械而没有灵魂”。同样,法国诗人夏尔·佩吉在1913年的时候也相信战争可以具有价值,“因为它带来了某种重生”。未来主义者最早在他们1909年发表的宣言当中就主张,战争是“这个世界唯一的保健法”;
他们还在别处主张:“在斗争之外找不到美。”欲望会因为对某种伟大救赎事业的渴望而得到满足,这种渴望在战前鲁伯特·布鲁克的诗中可以看到:
调头,就像泳者跃入一泓清池,
来自世界的愉悦变得衰老、冰冷又困顿,
孱弱的心不再被荣誉驱使,
残缺的人,他们粗鄙的歌,他们的沉闷,
他们空无的爱。
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以及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他们都同意战争将会“震动人类的灵魂”,“把他们当成为某种灵性事物而做的准备”。尤其是在德国,人们觉得一个商业的世界“把英雄排挤出去了”。G.K.切斯特顿对于现实的看法更加平实但也不乏批判,他表示宗教和政治理想都在腐朽:“人类的两个重要激励来源都失败了。”
这也是当时比现在更重要,更易产生分歧的主题之一。罗兰•斯特龙伯格(Roland Stromberg)在他《战争的救赎:知识分子与1914年》(Redemption by War: The Intellectuals and 1914)中注意到,“通过暴力的自我发现”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习以为常的一部分,1914年8月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战争是“精神对于物质的一种胜利”。有人觉得相比于从前的无趣,战争的爆发使生活再次充满趣味,而甚至像阿诺德•本涅特(Arnold Bennett)、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以及马塞尔•普鲁斯特这样的人物,也持类似观点。“战争是共同体的复归,是对无价值琐碎生活的逃离。对战争的这种解释可能比把战争解释成一种拯救,更容易令人接受”,斯特龙伯格如是说。按照恩斯特•荣格尔(Ernst Jünger)的说法,“8月战争爆发所导致的最普通意象,是净化的火焰或洪水,‘又或者是将把世界锻造成新形状的铁匠’”。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