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价值的幻灭遇到战争的呼唤|赏书(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而按照在一战中殒命的英国诗人艾萨克•罗森伯格(Isaac Rosenberg)的说法,“破坏和实现自我的权利相伴而行”。他写道,“古代暗红色的诅咒”,将会“为宇宙带回/其纯朴的繁盛”。美国的俄国史学家汉斯•罗格(Hans Rogger)宣称,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很多作家、知识分子欢迎战争,“因为战争把俄国从偏狭和卑鄙中解放出来,为俄国带来了通向伟大的新态度。有人还把战争看成还是一种精神的觉醒”。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宣称,在奥地利“所有人都按照一种新模具来转化和浇筑”。
Redemption by War: The Intellectuals and 1914
Roland N. Stromberg /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 1982-1
类似意见反映了普遍观点,当然,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普遍观点,认为战前的精神状态并不健康,人们着迷于物质主义,忽略了“心灵中的事物”。即便战争期间杀戮程度已经变得显而易见时,这种意见仍然持续着,并达到了顶点。丹麦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小提琴家卡尔•尼尔森(Carl Nielsen)在他1916年首次公演的《不可磨灭交响曲》(Inextinguishable Symphony)中,设置两组定音鼓之间的“战斗”,致敬生活的力量,哪怕在死亡中不断更新自身,“不断填充自己的丰富性”。
共同体:贯穿1914年的主题
这些看法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这两种孪生的感情使很多人(特别是社会主义者)感到震惊。他们在战争之前为自己的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感到骄傲。罗兰•斯特龙伯格说,民族主义从某种意义上取代了宗教。陶艺和艺术史学家昆汀•贝尔(Quentin Bell)引述了这一说法:“剑桥大学如同国家中的多数一样,已经皈依了民族主义宗教。它是一种强力的,恐怖的,有时又充满美的魔法。”斯特龙伯格说,民族主义“与谋求共同体身份是一致的,都是贯穿1914年的主题”。埃德蒙•高斯写道:“战争产生了一种美妙的后果,即人们心灵的团结。”诗人、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在战壕中写道:“我不想为我的国王和国家而死。如果我真的死了,那也是为了我自身灵魂的拯救。”他还在别处写道:“战争期间我时常感到我们彼此的同伴情谊,它将会在和平时代到来之后,将我们引向某种新的社会秩序。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