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尽管马里翁的思想置身于“后现代”的语境,但他所引发的却是一场关于理性与启示或哲学与神学的古老争论。作为一部神学著作,《无需存在的上帝》的思想立场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在理性和启示之间,马里翁当然是站在启示的一边。他在该书中对海德格尔的所有解释和批评,都是基于这一前提和立场。当他强调“上帝无需存在”以及爱逾越存在时,他显然是肯定基督教神学和信仰传统。不过,马里翁所继承的神学传统是新柏拉图主义者伪狄奥尼修斯的“否定神学”。在这种否定神学之中,爱作为上帝的真正和唯一“神圣之名”意味着纯粹的自身给予和馈赠。籍此,爱不仅逾越了一切存在者(世界),也逾越了作为存在者之境域的存在。

试析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


吴增定,男,安徽庐江人,1972年生,199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现代德国哲学和政治哲学,著有《尼采与柏拉图主义》(2005)、《利维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现代政治哲学的问题与脉络》(2012)、《斯宾诺莎的理性启蒙》(2012)、《〈敌基督者〉讲稿》(2012)等。存在的逾越
试析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
* 本文原发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转载自“RUC外哲”公众号
丨 吴增定
1
尽管《无需存在的上帝》(God without Being)不是马里翁的第一部著作,但却堪称是他的哲学和神学思考的真正开端。在这部文集形式的著作中,马里翁第一次清晰地阐述了他的一系列标志性的哲学和神学思想观点,如馈赠(gift)、被给予性(givenness)、饱和(saturation)、溢出(excess)和爱(love, charity, agapē)等。而且或许更为重要的是,马里翁在《没有存在的上帝》中确立了他此后的基本问题意识和思想关怀。正如该书标题所指明的,马里翁的根本意图就是重新厘清上帝与存在的关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将上帝同一切形而上学和存在论的论述划清界限。在他看来,“存在”(Being)并不是一个真正适用于上帝的“神圣之名”(divine name),因为上帝同任何意义的存在都毫无关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