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因此在马里翁看来,偶像与人的关注目光之间既充满紧张,又相互依存。一方面,任何偶像都是人的关注目光的设定和创造,因此在本质上依赖后者;另一方面,偶像本身作为一面“不可见的镜子”又限制和禁锢了人的关注目光,使得这种关注目光不可能超越它自身以及它所创造出来的偶像的束缚,因此也不可能向着真正不可见的“神圣者”开放。马里翁总结说:“在偶像中,神圣者对人的关注目光来说是实际可见的;但这种到来是由特定的人的眼睛所能支撑的范围来衡量,是由每个目标为了让自己被实现所需要的可见性来衡量。简言之,当且仅当人的关注目光被凝固,并且因此开启了一个庙宇的场所时,神圣者的到来才被固定在偶像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马里翁并没有把偶像仅仅局限于人所创造的技艺、艺术和审美作品。实际上对于西方人来说,更常见和更重要的偶像形式是概念(concept)。“当一种哲学思想将它用‘上帝’所命名的东西表达为一个概念时,这个概念恰恰充当了一个偶像。”与其他的偶像一样,概念偶像(conceptual idol)也具有双重特征:它一方面是人的关注目光(意识或表象)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作为不可见的镜子将人的关注目光折射回自身,并且阻碍了后者的超越。马里翁认为,概念偶像的最典型形式就是西方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之中,上帝或神圣者要么成为最高的存在者,要么成为一切存在者之存在的根据(ground)。
同海德格尔一样,马里翁也将这种作为概念偶像的形而上学理解为一种“存在-神学”,其巅峰就是将上帝看成是一种“自因”(causa sui)。无论是被康德作为道德原则所预设和肯定的“上帝”,还是被尼采宣判死亡的“上帝”,在马里翁的眼里,都是一种“概念偶像”,其本质就像费尔巴哈所说的,“恰恰是人才是其偶像的原始模型(it is man who is the original model of his idol)。”就这一点来说,不管是以形而上学的方式论证上帝存在的基督教神学家(如阿奎那和苏亚雷斯等),还是否定上帝存在的无神论者(如费尔巴哈、马克思和尼采等),都分享了一个共同的前提——上帝成为一种“概念偶像”。

试析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