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甚至在2012年的《无需存在的上帝》英文“第二版序言”中,马里翁仍然坚持认为:“我并不认为我有必要在根本上修正关于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视域优先于上帝问题的讨论。”
总体上看,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首先借助海德格尔的思路揭示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神学”机制,其次是通过伪狄奥尼修斯(pseudo-Dionysius)的“否定神学”(negative theology)进一步突破海德格尔本人的存在论视野。基于这两点,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上帝既不是任何意义的存在者,也不从属于作为存在者境域的存在。简言之,上帝无需存在(God without Being)。

试析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


马里翁《无需存在的上帝》(God Without Being),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2
马里翁对于传统形而上学(“存在-神学”)以及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批评,是以偶像(Idol)与圣像(Icon)的区分为基础。这一区分不仅是这本书中所有思考的出发点,甚至成为贯穿马里翁一生思考的核心原则。概要地说,偶像与圣像都与作为不可见者(the invisible)的上帝或神圣者(the Divine)有关,但它们的关联方式完全不同:偶像强调的是从人的角度关注、理解和把握上帝,而圣像的核心原则是从上帝的角度看待人。受列维纳斯(Levinas)和天主教神学家巴尔塔萨(Hans Urs von Balthasar)的影响,马里翁也特别强调,上帝意味着一种无限、绝对和不可逾越的距离(distance),而是否承认这一无限的距离,则是区分偶像与圣像的关键所在。任何试图站在人的角度理解和把握上帝并且消除这一无限距离的努力,在马里翁看来,都必然会导致一种偶像崇拜(idolatry),也就是说,必然会把上帝变成某种现成的存在者(ousia,being)。
与偶像不同,圣像所指向的神圣者或上帝是无限和超越的不可见者(invisible)。尽管上帝作为不可见者可以显现为某种可见者(visible),但这种可见性并不是人的理解和把握的结果,而是来自于上帝自身的启示、恩典、爱或馈赠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