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在讨论偶像与圣像的区分时,马里翁突出了“关注目光”(gaze)的决定性作用。虽然“关注目光”一词在字面上与视觉密切相关,但其真正所指绝非局限于视觉,而是涵盖了意识、表象、经验和知识等一切理解和把握(grasp)方式。从马里翁后来在《还原与给予》和《被给予性》等现象学著作中的论述来看,《无需存在的上帝》中所说的“关注目光”其实正是现象学意义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作为一种“意向性”的对象或关注目光的目标,偶像的本质并不在于它是被人制作出来的,而是在于它是人的关注目光的结果。或者借用尼采的话说,偶像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性、太人性”(human, too human)的发明。马里翁指出,“偶像把自己呈现给人的关注目光,以便表象,也就是知识,能够把握住它”。关注目光预先为偶像设定了某种前提和目标,因此先于偶像。
换言之,偶像之所以成为偶像,不是或不只是因为它被人制作出来并且被当成是不可见的神圣者的象征(signa),而是因为它在根本上依赖于人的关注目光。“偶像依赖于以它为满足的关注目光,因为假如关注目光不想要在偶像中获得自我满足,那么偶像对这种关注目光来说就没有了尊严。”
不过马里翁也同时提醒我们:偶像固然起源于并且依赖于人的关注目光,但是当偶像显现时,它却反过来吸引力关注目光,使得后者不再进一步深入,而是停留在偶像的可见光环之中。更有甚者,偶像不仅是关注目光的停驻地(stop),而且“使得关注目光返回到自身”(return the gaze to itself)。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里翁把偶像看成是关注目光的“不可见的镜子”(invisible mirror)。“偶像于是就充当了一面镜子,不是一副肖像:一面反射了关注目光之形象的镜子,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它自身目标和该目标范围的形象。”在作为镜子的偶像之中,人所看到的仅仅是他自身,而不是真正的神圣者。而偶像作为镜子之所以是“不可见的”,是因为偶像所呈现出来的可见物完全吸引了关注目光的注意力,让后者感到眩晕(dazzle),并且迷失在偶像的可见物之中。
“在偶像之中,关注目光被埋葬了。”正因为偶像是一面不可见的镜子,所以偶像不仅阻挡了关注目光的进一步超越,使得后者想要追求和设定的目标变得不可被设为目标(invisable),而且成为横亘在人的关注目光和作为真正不可见者的神圣者或上帝之间的根本障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