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1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但他进一步指出,海德格尔仍然没有使上帝摆脱存在的规定,而是制造了另一个偶像——“符合存在的上帝”(God according to Being)。因此,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的主要努力就是逾越这个新偶像,也就是“符合存在的上帝”。用他本人的话说,“因此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我不再用尼采和海德格尔反对形而上学,而是反对海德格尔以及存在问题(Seinsfrage)的优先性,我的努力目标是符合其最有神学意义之名称——爱(charity)——的上帝。”
尽管马里翁的思想置身于“后现代”的语境,但他所引发的却是一场关于理性与启示或哲学与神学的古老争论。作为一部神学著作,《无需存在的上帝》的思想立场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在理性和启示之间,马里翁当然是站在启示的一边。他在该书中对海德格尔的所有解释和批评,都是基于这一前提和立场。当他强调“上帝无需存在”以及爱逾越存在时,他显然是肯定基督教神学和信仰传统。不过,马里翁所继承的神学传统既不是德尔图良式的纯粹信仰主义(fideism),也不是阿奎那式的理性和信仰调和主义,而是新柏拉图主义者伪狄奥尼修斯的“否定神学”。在这种否定神学之中,爱作为上帝的真正和唯一“神圣之名”意味着纯粹的自身给予和馈赠。籍此,爱不仅逾越了一切存在者(世界),也逾越了作为存在者之境域的存在。但是马里翁并没有用“否定神学”完全否定和取代海德格尔的思想,而是仅仅将它降低到应有的位置,就像帕斯卡把笛卡尔的形而上学降低为心灵的秩序。
那么,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是否真正地逾越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作为一个神学家,马里翁或许做到了这一点。因为在神学家的眼里,真正的区分的确是上帝与世界(或圣像与偶像)的区分,而不是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但这样一来,马里翁对于海德格尔的批评就变成一种基于神学立场的外在批评。显然,这样一种外在的批评很难令人信服。在《还原和给予》和《被给予》等后来的现象学研究著作中,马里翁试图从哲学或现象学内部批评海德格尔的思想。在《还原和给予》中,马里翁批评海德格尔用此在的存在耽搁和遮蔽了真正的存在论区分。而在《被给予性》中,马里翁则进一步批评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还原仍然停留在存在者之存在,而没有推进到纯粹的现象(phenomenon)或被给予性(givenness)。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