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11)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在笛卡尔看来,上帝作为一种最高实体或自因,仍然从属于形而上学;而在帕斯卡的心目中,上帝非但不能被纳入这种形而上学,反而对于后者构成了一种绝对的突破、否定和超越。不过马里翁强调的是,帕斯卡并不是简单地拒绝、否定或颠倒笛卡尔的形而上学,而是将它放在一个更高的真理视野之中,从而使它恢复自身的有限性和不自足性。

试析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


布莱兹·帕斯卡按照马里翁的分析,帕斯卡之所以自认为能够逾越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是因为他区分三种秩序:首先是身体的秩序,其次是心灵的秩序,最后是爱的秩序。毫不奇怪的是,帕斯卡将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仅仅看成是第二种秩序,也就是作为自然理性的心灵秩序,而上帝或爱的秩序看成是第三种秩序。在帕斯卡的心目中,上帝不再是一个笛卡尔式的形而上学实体,或者说不再是一个“哲学家的上帝”,而是恢复了他在《圣经》中的本来面目——“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约瑟的上帝”,活的上帝,爱和馈赠的上帝。在上帝或爱的秩序的照射之下,笛卡尔的形而上学被降低至一种心灵的秩序,不再是自足、确定和绝对的真理,而是显得无比空虚、苍白和荒凉。用马里翁的话说,
帕斯卡并没有反驳笛卡尔的多重存在-神学;他只是看它。但他从一种更强有力的秩序的视角来看它,判断它,任其贫乏。形而上学既没有被拒绝,也没有被复原,甚至没有被划界:它在爱的关注目光中显得如此-空虚(vain)。变得贫乏的形而上学依然存立,但只存立于它自身的秩序和位置中,而这种秩序和位置从现在起丧失了它的优先性。
由此可知,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正是用这种帕斯卡式的策略来解释、批评和逾越海德格尔。他不像列维纳斯和德里达那样批判和解构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而是将它放在一个新的维度之中,使之发生变形,变得空虚和贫乏。显然,这个新的维度就是上帝的自身馈赠,也就是爱(agapē, charity)。但是,由于爱超越了知识,并且由于人不仅在哲学上受存在境域的局限,而且在神学上都是有限和有罪的(sinful),所以不能直接瞥见和接受上帝的爱和自身馈赠。马里翁指出,对人来说,还有一条迂回之道,一种介于“偶像”和“圣像”之间的关注目光或态度——“虚妄”(vanity)。“虚妄”一方面逾越了“偶像”,因为它完全否定了一切作为造物的存在者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不同于“圣像”,因为它不能赋予存在者以新的和真正的意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