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10)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试析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


圣路加像为了更好地解释存在者的这一变形,马里翁援引了《新约·路加福音》中耶稣讲述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父亲有两个儿子,小儿子想方设法分得了父亲的财产,在挥霍殆尽之后向父亲悔罪,最后得到了父亲的宽恕。大儿子感到愤愤不平,也被父亲劝慰。姑且不论其神学隐义,马里翁强调的重点是:这个故事里所提到的“财产”的希腊原文正是ousia,也就是哲学中所谓的存在者或实体(substance)。小儿子最初把ousia完全理解为一种对象或实体性的财产,而不是父亲的馈赠(gift);他想要完全摆脱父亲、获得自我独立,所以拒绝承认自己接受了父亲的给予,或者说拒绝认为自己欠父亲的“债”。大儿子之所以对父亲最后原谅自己的弟弟感到不解和气愤,也是因为他和弟弟一样认为ousia是财产,而不是父亲的馈赠。但在父亲的“关注目光”中,ousia的含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对象性或实体性的存在者(财产),而是首先意味着一种爱和馈赠。
换言之,同样的存在者(ousia)在交换的意义上仅仅是偶像,而在爱的关注目光中则变成了圣像。假如没有爱的关注目光,那么对象性或实体性的存在者是完全无根的,就好像小儿子的财产很快就被挥霍殆尽一样。
通过这个故事,马里翁顺理成章地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使存在/存在者向馈赠的例子敞开至少隐含着这一点:馈赠可以决定存在/存在者。换言之,馈赠不是根据存在/存在者来安排,而存在/存在者却是根据馈赠被给予。馈赠释放了存在/存在者(The gift delivers Being/being)。”简言之,馈赠或爱不仅给存在论区分打上了十字叉,而且是对存在的真正逾越。
5
不少学者注意到,马里翁对于海德格尔的态度同帕斯卡(Pascal)对于笛卡尔的态度非常相似。在马里翁的很多笛卡尔研究著作,这种相似性都有明确的表征。尤其是在《论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棱镜》一书的最后一章,马里翁详细地探讨了帕斯卡在什么意义上克服或逾越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仅就哲学本身而言,帕斯卡并没有拒斥和否定笛卡尔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与核心学说。譬如说,他并不怀疑笛卡尔关于思想与广延的二元区分,也同意后者关于知觉的看法,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接受了“我思故我在”的论点。但马里翁指出,帕斯卡与笛卡尔的根本分歧在于:笛卡尔将他的形而上学看成是一个自足、完整和确定的真理体系,而帕斯卡则认为这种形而上学作为一种属人、相对和有限的真理,对于上帝来说恰恰是“无用和不确定的”(useless and uncertain)。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