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8)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马里翁形象地表明,在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中,存在变成了一个存在者的屏幕(screen),这个屏幕不仅吸引了包括上帝在内的一切存在者,而且将它们全都反射给人的关注目光。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不过是制造了另一种偶像崇拜。“我们由此断定,在这里,除了形而上学所特有的偶像之外,还有另一种为如此存在之思想(the thought of Being as such)所特有的偶像崇拜。这一论断看起来似乎仓促,但仍然直接来自于存在论问题相对于所谓关于‘上帝’的存在者问题的不可争议的和根本的在先性(anteriority)。这种在先性足以建立偶像崇拜。”
综合起来看,马里翁认为,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思想虽然有很多不同,但在使上帝从属于存在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因此都陷入了一种“概念偶像”。就像他在“《无需存在的上帝》英文版序”中所说的:“我们拥有像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这种存在,首先理解为现象学的境域,然后理解为Ereignis;在这两种情况下,开端的狂热天真已经在神学家中间大致让位于谨慎:海德格尔可能真的有导致一种灵知式的转移(gnostic drift)的危险,甚至有导致一种‘存在论者’(ontologist)的偶像崇拜的危险,其著名的‘单单能够拯救我们的上帝’包含了一切暧昧性。”对马里翁来说,要想使上帝彻底摆脱存在的束缚,那就必须从根本上超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
4
如同Gschwander等学者所见,马里翁对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的批评,受到他的两位老师列维纳斯和德里达的重要启发。列维纳斯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仍然是一种整体性哲学,因为后者把一切“他者”(the Other)都纳入作为整体的存在之中。德里达则批评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仍然试图追寻某种终极在场,因此保留了传统在场形而上学的残余。但在马里翁看来,无论是列维纳斯,还是德里达,都没有能够成功地克服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因为列维纳斯只是简单地颠倒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强调了某种特殊的存在者,也就是他者(the Other)相对于作为“中性物”(Neuter)的“此在”和“存在”的优先性,但他仍然潜在预设了这种存在论区分的结构。德里达则试图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去存在论化”,以便获得纯粹的区分或差异,也就是所谓的“延异”。
但他进而认为,任何神学(包括伪狄奥尼修斯式的“否定神学”)作为关于上帝的言说,都必然是“存在-神学”,从而也都无法逃脱被解构的命运。因此就上帝而言,德里达与海德格尔事实上殊途同归:如果说海德格尔让上帝从属于存在,那么德里达恰恰是使上帝从属于“延异”。因此就对上帝的理解而言,德里达的“延异”和列维纳斯的“他者”一样,不仅没有克服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而且延续了后者的“偶像崇拜”。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