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伏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充分意识到现代化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以及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小康”概念。“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谈道,“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1984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将“小康”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目标,是对“四个现代化”和“两步走”战略的创新性继承,更符合我国发展实际,也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党的十二大正式将“小康”目标确定为党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三大确立了“三步走”战略构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到1990年底,在我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水平进行了更加明确的定义。
“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自此,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于2000年超额完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人民生活实现了总体小康。
然而,此时的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七大赋予了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新的时代内涵。“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