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研究︱王笛:文字表达与学术写作(9)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一篇论文,有时候可能要调整无数次,才可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要有论文整体调整的思想准备,要舍得在结构上动大手术,不能怕麻烦。
以我自己关于麻将的一篇论文为例,最初的英文文稿只是按主题分为六部分,缺少层次上的递进关系,即“争端与居委会”“麻将的功能及其引起的社会问题”“国家对麻将的管控”“个人权利和集体利益的矛盾”“关于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的争论”“麻将、休闲以及日常生活的冲突”。稿子投给杂志后,一位匿名评审人总结道,其实论文讲了四个层次的问题,我认为这个评审者说得有道理,便对论文动了大手术,最后的结构是:“关于麻将的诉讼”“个人的故事:个体权利与集体利益”“街坊的故事:居委会的困境”“城市的故事:怎样塑造自己的形象?”“国家的故事:地方问题还是全国问题?”“公共生活中的市民、街坊与城市”六部分,这样,这篇论文从个人的故事开始,范围逐步扩大到街坊(邻里)、城市,以至整个国家。这种多层次的结构,比原来的布局显得更新颖,更有逻辑性。
最后发表的英文版就是这个结构。
在读资料的时候,或者在写作的时候,哪怕有些想法非常不成熟,只是一个疑问,一个困惑,一个小小的不理解,或者思想的一闪念,都要随时记下来。有些思考是转瞬即逝的,一旦出现了,就立刻记录下来,无论是电脑上、手机上,还是任何纸片上。当这些问题集中到一起,经常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甚至发现你研究中最重要的思路或者观点。这是我在四川大学读书的时候,我的硕士导师隗瀛涛先生给我传授的经验。上世纪80年代我写《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的时候,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有任何想法,就记在上面,几年来记了一大本,书中的许多思考,都是从那本“随想录”中得来的。我猜想这种方法可能脱胎于顾炎武的治学习惯,他游历各地的时候,随身带一个袋子,有体会就写在纸条上,扔在袋子里。日积月累,这些纸条汇在一起,成为了名著《日知录》的基本素材,就是他所说的“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
如果要追溯到更久远,也就是《论语》中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这些前人的经验之谈,就是一个意思,思考是必须每天进行的,这些思考要随时记录下来,鸿篇巨制,无非是这些涓涓细流汇集而成。千万不要幻想坐在电脑前便思如泉涌,下笔若有神。坊间许多这类故事的流传,虽然的确有一气呵成的先例,但不少也是过去文人的无可考据的轶事或编造的神话而已。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