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研究︱王笛:文字表达与学术写作(7)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其实,恰恰是那些和自己观点对立的记录,给了研究者一个去发现后面更有意义的东西的机会。
但是问题在于,怎样锤炼出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呢?多年以前,我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那本书在斯坦福大学送交外审后,一位评审者就指出,书的中心观点不是很清楚。在修改书稿的过程中,我把我的苦恼告诉了罗威廉(William T. Rowe)教授,他给我写了一封信,教了我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我按照他教我的方法操作,很快就使我的中心观点明确起来。下面我把这个方法分享给大家。提炼中心观点可以分三步走:1、一篇文章一般都分为几个部分,把每个部分的中心意思用一两个句子进行概括;2、把各个部分总结出来的句子,合在一起,改写成一个完整的段落;3、总结出这个段落的主题句,这个主题句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核心观点。如果是一本书,程序也一样,即把每一章用一两句话总结,把各章的总结合成一段话,这段话的主题句,就是这本书的中心。
不要使自己主要观点淹没在细节中,文章自始至终都要围绕主题,不要让太多的枝蔓造成主题偏离。写作的时候,引用的资料或者讨论的问题,一定是和主题有关的。而不是因为某条资料或者某个问题太重要、太珍贵或者太有趣,而加在论文中。使用每一条资料,讨论每一个问题,引用每一个观点的时候,都要问一下自己,是否和这篇论文的主题有关。前面提到过,主要观点应该在文章开头便出现,这里要说明的是,在结论中还应该再次对中心观点进行某种阐述,以与开篇相呼应。而不应该是在开篇提出了问题,最后并没有告诉读者你在这篇论文中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就是说要告诉读者你的结论到底是什么。
要注意用词和语气,以便清楚区别“历史事实本身”与资料所“记录的历史”之间的不同。在论文或者著作中所讲的故事、事件,作者自己要有明确的意识,自己是在阐述一段历史事实本身,还是在引用观察者或者亲历者的记载或者讲述。用词和语气一定要清楚,否则可能误导读者。对于一个事件,可能有不同的人记录或者描述,因此经常所呈现的所谓“事实”是不同的,可能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但是也可能是片面的,是虚构历史的一部分。在用词时,一定要表述清楚,是“某人所记录”,或者是“根据某人的观察”,或者“依据某材料”。一定要让读者知道,这段论述是阐述历史事实,还是资料这么说的,或是作者论述分析的。现在有些论文,把三者混在一起,这样可能造成叙事的混乱。如果是作者的论述和观点,可以用“笔者认为”等方式予以讲明。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