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研究︱王笛:文字表达与学术写作(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史料原文的引用要有节制,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中文史学论文,往往喜欢引用比较丰富的资料,但有时候会造成史料堆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有的论文或者专著,一整页都是引用的长段史料。英语的学术论文不主张大量引用原文,最好是经过研究者消化后的重新表述。除非是非用完整的原文不可,比如后续的分析是建立在原文文字理解或逐字解释的基础上,不引用原文便无法进行分析,可能引起混淆等。原始文献直接引用过多,会影响阅读感受,特别是原始资料,许多读者就干脆跳过不读了。史料是不会自己说话的,作者必须对史料进行解读,方能让史料呈现应有的意义。关于资料使用等方法论的问题,请参考我的新书《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
在论文写作中,尽量不要用太长的段落和句子。太长的句子会增加读者对内容理解的难度,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把长句子断开。有的学者喜欢用长句,认为这样显得更有学术性。但是其实我的感觉是,除了增加阅读的障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如果一句话要让读者反复读几遍才能看懂,这不是读者的理解力太差,而是作者的表达方式或写作能力有问题。一个段落也不宜太长,如果超过半页,就可以考虑在适当的地方重起一个自然段。此外,还应该注意段落之间的连接,即承上转合,否则会觉得下一自然段来得太突然,缺乏逻辑关系。
关于处理好段落的问题,这里多说几句。在我刚到美国时,修了英文写作课,英文老师总是强调每个自然段的第一个句子,就是那一自然段的主题句。所以读博的时候,老师也建议,如果课程必读材料看不完,就把导言和结论以及每段的第一句读了,这样用比较短的时间,可以把握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大意。其实,中文写作也是一样的,我不清楚现在中学语文是否讲这样的问题。除了那些纯粹的描述段落,每个段落的开始,就应该是本段的主题句。重起一个自然段,往往就是意思的转折,或者内容的延伸。因此,一个段落,一般不应该太短(写小说或文学作品除外),只有一句话的段落需要避免。如果太短,就应该特别考虑一下是否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是否可以与上边段落合并。因为很可能作者在新起一段之后,本来应该进一步展开的讨论还没进行,就又开始跳到另外的地方,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要不就是新的一段根本就没有出现任何转折或内容的发展,可能需要与上一段合并。
我自己长期在中西两种学术环境中工作,并一直坚持用双语写作,到目前为止,我的主要论著,几乎都有中、英两种版本,一般是先写英文,后翻译成中文。但是,同一本书或同一篇论文的中英文版是有区别的,中文版都经过我的修改和扩充。中文和英文的学术写作是有差别的,不仅是语言文字本身不同,而且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我在用一种语言写作的时候,会一直想应该怎么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对我而言,最大的体会是受英语学术写作的影响,我的中文表达更精炼了。我发现,我的中文作品译成英语的时候,要做不少删减,感觉有些有文采的段落重复多余,有时候甚至需要重新建构段落。但把我的英语作品翻译成中文时,就很少有不必要的东西,甚至还需要往里加一些史料,否则感觉不够丰满。英语学术写作追求精炼准确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的中文写作。因此,我在中文写作的时候,我会问自己,如果我把这些资料或者讨论翻译成英文,是否会觉得累赘和啰嗦。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