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末日美学”?(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另一个地球》
这或许也是勒古恩的作品经久不衰,并打动这么多人的原因。她的创作视角总让人感觉恰到好处,她非常有意识自觉地观察和创作,不断地自我反思自己作为「上位」的观察者视角。
勒古恩的描写视角总是恰到好处,审慎而自持,不会过近、以至于像是在煽动的情绪;也不会过分遥远,把自己的创作者视角完全剥离,假装自己好像只是客观的上帝。说到底,这样的距离需要足够「真诚」,真诚地呈现这些痛苦、挣扎,并发自内心地达成包容和理解。
如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里的自白,「艺术家的责任在于,毫不隐藏他所体验到的真实——即便这种真实会不合人意。艺术家当然也会迷路,但如果他足够真诚,这仍值得深深关注,因为它展现了他在真实环境下的彷徨与挣扎。谁能掌握终极真理呢?」
所以,在勒古恩的小说里,对于末日的描绘总是让人耳目一新,呈现了许多不同的社会形态与超出意料的走向。另一方面,这些构想却又总可以跨越时代,每每与当下的生活形成互文。
这或许也与勒古恩所处的时代有关,她创作的高峰期位于二十世纪下半叶,那时的人类经历了经济萧条、美苏冷战、核战威胁、太空竞赛、生物实验、环境污染等等阴影的笼罩。
过往科幻「黄金时代」那种一路高歌的科技进步幻觉也渐渐被打破,勒古恩作为这之后「科幻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她开始重新思考科技发展,以及并不一定光明的人类未来。
冷战时期,幻灭感普遍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世界失败了,过往一切坚固的都开始烟消云散,我们却得在它的废墟里活着,也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我们又该如何生活,内心的不安又能怎样排解与安置?
所以,《寻获与失落》中的许多故事虽然发生在太空,但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星球大战」式的叙事,而更像是一部星际口述史或新大陆考察笔记,散发着浓郁的「后冷战」气息。
在这些世界里,似乎都曾经有过某种伟大的建构,如今已然崩毁、烟消云散。
在废墟里求生的人不断追忆「世界尚年轻时」,反复重述我们所能理解的曾发生的一切,不断追问其中的矛盾、暧昧之处,以此在茫茫宇宙中,确认人类这一渺小族群的坐标,以及「当下」的位置和意义。
这种表达,甚至已经跳脱出许多具体的科幻设定、社会构想,一切只关于「故事」和存在本身。因为在阅读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时,我们也进入到不同的世界里,依靠不同的叙事以确证自己的存在,不断推翻又重建自己的世界: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