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麻雀问题”的全球化与灭雀运动(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195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0年代后,美国公众和文献中更多使用家雀(House Sparrow),除在叙述历史史实时,很少再使用英国麻雀(English sparrow);在近些年的美国城市展览中,对于麻雀的介绍也以街道和后院的“邻居”(Neighbors)形象出现。表明美国本土对这种鸟的态度在发生变化。
除北美以外,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也是麻雀引进后在当地大量繁殖,并带来严重后果的地区。在新西兰,因为麻雀的数量如此之多,民众被要求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当地的每个县都任命了一名特别官员,他们的唯一职责就是消灭麻雀,费用由每个县征收的特别税承担;在澳大利亚,麻雀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本地人也在奋力灭杀麻雀。相较而言,中国近代以来对麻雀的态度,比较能反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在近代化进程中的转变过程。通过梳理传统文献,我们发现,古代中国人对于麻雀之态度是较为复杂的,也并没有完全要将其灭杀之心态。相反,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是与麻雀共生,麻雀与人类共居,人类也将其作为医药、食物之源。但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情况就逐渐转变,而尤其以1950年代最为激烈。
捕捉麻雀
二、医药与饮食之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麻雀形象
由于麻雀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各地对于麻雀的态度与文化认知各有不同,有些文化中将其视为圣鸟,也有地区将其视为不祥之物。传统时期,中国文化中并不将麻雀视为完全意义上的“害鸟”,而是偏向于将其视为与人类相伴而生的常见鸟类,这种鸟可以作为医药资源,同时还是食用对象,这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典型呈现。西方学者对于中国食用动物(野生动物)有诸多批评,包括医药中对野生动物的使用。传统时期,与人同处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许多动物确实被中国古人作为治病良药,甚至是美食。麻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以药食的形象出现于历史典籍之中。
《说文》中对“雀”有解释:“雀,依人小鸟也。从小、隹。读与爵同。”有人解释“雀”乃鸟之通称,但《说文》中的“雀”解释为麻雀是较恰当的,依人小鸟与麻雀与人为邻的生活习性符合。麻雀乃依人小鸟,筑巢于房前屋后。因此,古人又称麻雀为“宾雀”,视之为宾客:“髙诱注《吕氏春秋》云:宾雀者,老雀也,栖宿于人堂宇之间,有似宾客,故谓之宾雀。”晋崔豹《古今注·鸟兽》:“雀,一名嘉宾,言常栖集人家,如宾客也。”仅从字面意思看,古人将麻雀视如宾客,像客人一般。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