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德国表现主义?(29)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梵高强调,画家必须去画出自己的内在感受,色彩和形状都应该为了这个目标服务,而不再试图去描摹和还原画家眼之所见的那种真实或者一言以蔽之“自然”。借助于日本版画的影响,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为了准确描绘画家眼之所见而发展出来的一整套系统的绘画手法(这在极其强调光影的印象主义那里达到了巅峰),被梵高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夸张一点说,梵高以一种漫画般的风格作画,这种方式看上去像是在对曾经被无情抛弃的埃及或中世纪传统致敬。这是复古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像高更这样带着对西方文明整个厌弃情绪的天才,被原始艺术那种直击心灵的朴素和率直打动。而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地审视桥社艺术家的作品,便也会看到塞尚的影响同以上两位不相上下:他们的作品常常带着强烈的实验性质,尤其是在凯希奈尔稍晚期的木刻版画和大量的素描中,这种实验性质尤其强烈地凸显出来。
桥社艺术家所实验的新艺术,首先意指一种艺术创作方式的解放,其所竭力追求的目标,乃是一种“来自主观心绪的形式语汇”(Formvokabular aus der subjektiven Befind lichkeit)。桥社艺术家在创作上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即对创作主题直接进行速写,力图以自发的灵感,去攫住径直敞现的甚至是无意识的直观。在他们看来,绘画所要处理的,是其内心世界中非理性的、无规律的感觉材料。他们偏爱不加修饰的风景、处于活动中的人体、特殊的事件或场景,并经常到马戏团、杂耍剧院以及剧场画草图。海克尔曾经从电影中吸取灵感,而凯希奈尔则对大都市街道上的忙乱情有独钟,并创作过不少这种主题的画作。他大概作于1913/1914年的街景作品相当有名。不妨对照同一时期同一题材的油画和炭笔速写。
在名为《柏林人街即景》的油画作品中,两男两女凸显在画面中央,妇女头上耸立的装饰物与绅士头上高高的礼帽呼应,一辆马车从他们身后疾驰而过。这种构图带给画面稳定的均衡感和秩序感。反之,大面积的蓝色和红色形成鲜明刺激的对比,笔触短促齐整且方向同一,攫住了大都市街道上川流不息的瞬间。凯希奈尔似乎力图在色彩和笔触的灵活与构图的稳定性之间维持一种平衡。(顺便说,在几乎同一时期的木刻中,凯希奈尔早期那种较为柔和的装饰风格已经大大减少,线条变得坚硬有力、尖锐分明。)但是,同一时期的炭笔速写,比如在《莱比锡人街十字路口》中,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这种平衡完全消失了。整个画面充斥着有力跳动,甚至潦草不堪的线条。狂奔的马车和小汽车填满了整个画面,几乎与在它们空隙中匆匆行走的路人难以分辨。炭笔速写给予凯希奈尔比油画更多的实验性: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