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尼阁“七千卷”:明清之际的西洋视觉启蒙(9)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早在书籍只能以稀有手抄本传世的中世纪,欧洲一些大的修道院和教堂图书馆就有向公众开放阅读的传统。希冀在中国社会产生影响并最终促使中国人改宗的传教士们,也将这一中世纪图书馆的传统带到了中国,书籍不仅成为赠予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礼物”,不仅在传教士内部传阅,还向当时的中国知识阶层开放,因此,其产生的影响就绝不仅限于宗教领域。
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教士就已经数次向中国人展示过西洋“建筑透视图”和“人体解剖图”。根据裴化行(Henri Bernard,1889-1975)等人的研究,利玛窦等人初到肇庆之 时,曾多次在“茶话会”上向中国官员和学者展示西文书籍,其中,西方建筑插图特别吸引中国人的注意,他们“觉得很是危险,因为一所一所的都是层层的高楼”,但同时,也有人大为 称奇,表示“愿意学习西洋的远景画法”,因为“它是和中国的画法丝毫不相同的”。而中国学者、兵备佥事毕拱辰则记述了 传教士邓玉函向其展示西洋解剖图的一次经过,“时先生出西洋 人身图一帙相示,其形模精详、剞劂工绝,实中土得未曾有”,后来在传教士的帮助下,毕拱辰将这部西洋解剖学著作译成中 文《泰西人身说概》,与《人身图说》合订,是中国最早的西方 解剖学译著。
毕拱辰作序称,宋庆历年间,也曾有人解剖犯人, “ 使医与画人一一探索,绘以为图,事与泰西颇类”,然其“精思研究”不及西士,可见此种解剖图不仅施用于医者,也为中 国的“画人”所用。
展示“西国之画”往往成为传教士吸引中国人入教的一种有效方式,甚至关于西洋绘画的理论,最早也是由传教士向中国人讲述并形成专著的。162年,耶稣会士毕方济(Franois Sambiasi,1582-1649)出版中文《画答》一书,就被认为是 利玛窦之后讲授西画理论的第一篇专论。书中开篇就讲到,中国人对传教士的兴趣始于西方人物画:“中士问于西先生曰:西国之画人也,灵气烨然如生,先生必能言之,可得闻乎?”毕方济答道,画的作用乃抑恶扬善,“画恶鉴也,画善法也,师善省恶,画一得二,践形省貌,人可合道”,此外,在具体构图上,画要上宽下窄,“上宽者仰承,自天休美,下窄者于世间事仅存一点”,最终目的是向上通达至无形之灵,而向下摒弃肉欲俗世之贪念。实际上,《画答》通篇是借解释如何画好人物画之名, 讲述基督教的宗教哲理。
最后“闻者服先生之画之神”,被毕方济所讲宗教哲理吸引,“以为身律”,不再研究“西国之画”,而一心向教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