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尼阁“七千卷”:明清之际的西洋视觉启蒙(10)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结语
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认为,在中国,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版画和插图书,比油画和教堂壁画产生了更为重要、更为广泛的影响。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17世纪中国山水画明显地受到了西洋插图版画的影响。正如利玛窦所说,“让中国人直观地看到事物,远比单纯的语言有说服力”,生动而丰富的插图,往往比单纯的文字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这些西文图书中的插图,与中国传统视觉方式不甚相同,更能激起深受晚明“尚奇”风潮影响的中国读者的好奇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历经千险万难到达中国的珍贵孤本插图书,只有被转印成能够较大规模复制的中文译本时,才有可能大范围影响当时的下层知识分子以及普通人的文化生活。毕竟,带入中国的西文原本不多,传播方式和范围都十分受限; 另外,解说图片的西文往往不能有效引导中国人按照传教士希望的方式“正确”解读图片内涵。鉴于此,在接下来的大半个世纪中,经由中国艺人和工匠的刻印,多个版本的中文插图本《福音故事图像》(Evangelicae historiae imagines)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历史背景下被大量印制出来,成为晚明基督教图像出版物尤其是基督教教义插图书的母本,在不同派别的中国信徒、文人学者及社会底层民众中传播。这些中文转译图像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视觉建构功能,无论是在受众的人数上,还是在对日后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误读中,都是不容忽视的。

金尼阁“七千卷”:明清之际的西洋视觉启蒙


《福音故事图像》(1593年安特卫普出版)铜版画插图(左)与《诵念珠规程》(1616-1624年南京出版)木版插图(右)比较。到17世纪末,仅耶稣会在中国就已有教徒30万人,即便宗教故事图册不像今天的《圣经》一样在教徒中人手一本,至少,在各地区的小型教会中应当都存有一本或几本这样的书籍, 以供祷告、弥撒和默想之用。尤其对耶稣会成员而言,其创始人罗耀拉在类似于会规的指导手册《神操》中特别强调了“默想圣经”的修行方式,其中对圣像和插图的“观看”,是“默想” 得以进行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在下层民众中,通过书中的插图理解教义,也往往比文字更为直观便捷。在这个意义上,经由中国画工的再创造,在西文插图本的基础上,中国出版的基督教插图书以其不同于传统的图像表达方式,参与着明末清初中国视觉现代性的进程,构成了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无法抹去、却往往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