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尼阁“七千卷”:明清之际的西洋视觉启蒙(8)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金尼阁“七千卷”:明清之际的西洋视觉启蒙


金尼阁“七千卷”:明清之际的西洋视觉启蒙


铜版画插图本《世界的都市》(1572-161德国科隆)之“堪本西斯城景观”(上)与张宏(1577-1652以后)《越中十景》册页(下)。这些装帧精美的西文插图书籍有助于传教士彰显其文化水平、赢得知识阶层的尊重、提高社会地位、建立与中国人的友谊,从而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铺平道路。与托钵修会不同, 耶稣会士在赴华前,大多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具备深厚的人 文科学素养,当这些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他们认识到,在中国“无论大小事件无不由上司决定”(利玛窦书信),因此,他们比较注重与士绅贵族、皇亲国戚交好,与其他入华修会相比,更倾向于走上层路线。耶稣会 士与中国上层人士的“关系”也被认为是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一个保障,而书籍则成为耶稣会士打通上层“关系” 的重要媒介。
一方面,书籍是文化身份的象征,有形的书籍所承载的无形文化吸引力,为传教士进入中国文化圈提供了敲门砖;另一方面,书籍作为有形的物质存在,又不像其他如宝石等“西洋方物”那样显得过于昂贵,因此,书籍和图画等纸质媒材往往是传递“友谊”的绝佳“礼品”,而不至于使接受方有被“贿赂” 的压力,有位肇庆知府王泮就曾将一幅圣母画像搬回家让家眷观看,但拒绝接受作为礼物的欧洲花边手帕,以示其清正廉洁。利玛窦1595年在南昌送给建安王朱多节的礼物中,最为建安王喜爱的就是两本书。这两本书“以欧洲样式装订、用日本纸张印刷……纸很薄,但极坚韧”,其中一本就是关于天文地理的西文插图书作,书中附有世界地图和九大行星图等“图画”。为使建安王看得明白,利玛窦还特意为这本书标注了中文解释,这与后来汤若望向万历皇帝进呈有中文说明的羊皮卷画册如出一辙,都推动了西洋文化的中式转译进程。
17世纪初“南京教难”期间,各地教堂也都遭到了冲击, 但由于各地开始反教的时间不同,南京教堂及图书被毁的消息, 可能很快传遍了其他教区,为此,各地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西文书籍等物品的损失。北京传教士可能在教堂关闭之前就已经着手转移藏书,惠泽霖神父认为,有一部分书可能由看管利玛窦栅栏墓地的两名中国教徒藏匿起来, 但这些书的具体数量和种类,都没有记录下来。17世纪中期以后,法国耶稣会士纷纷进入中国,南京成为他们入华的“培训中心”,在这里,传教士们建立了一座很好的藏书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