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侠义精神之内涵究竟是什么?(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那么,真正的古代游侠是怎么样的,历史中的他们是以什么样的原则行侠仗义的呢?
一、真实的侠道:怎么做一个春秋战国时代的侠客
古代游侠行侠仗义,并没有后世文人拔高的那种理论高度,他们的侠义原则,基本体现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中,和抽象的“国”、“民”关系都不大。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曾对他们重视的品德有颇为简明的概括: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决断,已经答应的必定实现,以示诚实,肯于牺牲生命,去救助他人的危难(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信守诺言、济人之困,这都是非常具体的人际行为。
具体的人际关系都是双向的,所以古代侠客的行侠仗义也不是单方向和无差别的;“士为知己者死”,侠客对于关系更加亲密,特别是曾从之得到过恩义的对象,更有帮助和捍卫的义务。这个原则特别清楚地表现在春秋战国之交的晋国刺客豫让的例子中,“士为知己者死”最早就出自豫让之口。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也说,“游侠,谓轻死重气,如荆轲、豫让之辈也”。荆轲我们很熟悉,豫让是什么样的人呢?
豫让是晋国人,其时晋国有智、范、中行、赵、魏、韩六支大贵族相互争权,豫让作为家臣曾先后为范氏、中行氏、智氏效力,范、中行先后灭亡,豫让都没有为他们复仇,唯独在智氏灭亡之后,他更名改姓,先是伪装成受过刑的人,之后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自己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难以辨认,沿街讨饭,设法接近并杀死灭亡智氏的赵襄子,为智氏的君主智伯报仇。
按《史记》带有传奇色彩的叙述,赵襄子在豫让几次三番化装接近的时候,因为感觉心惊肉跳或者车马惊动而发觉了刺客。这可能说明的是赵襄子个人行止习惯比较谨慎,安保措施做得比较好,因此豫让来行刺的几次,赵襄子事先都有所发觉,刺杀没有成功。于是赵襄子指责豫让说:你也曾经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呀,后来范氏和中行氏被智氏消灭了,你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成为了智伯的家臣;为什么现在我杀死了智伯,你偏偏一而再再而三地要为智伯报仇呢?豫让的回答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的时候,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而智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最后豫让终究为智伯而死,虽然他行刺赵襄子不成,但仍然在刺击后者的衣服,表示了复仇之意后,伏剑自杀。③
单方面、无条件的忠是愚忠,并不是最早的传统君臣关系所提倡的;牺牲生命是人臣最高层次的报答,必然需要君主相对等的恩义;豫让的做法并不是当时的孤例,春秋战国时代众多刺客侠士的舍命一搏,都源于主君对门客超规格的待遇。所以我们阅读关于春秋战国视死如归的刺客的传记,都会发现君主对他们厚待的记述,这其实体现了封建时代君臣关系的准则。豫让刺赵襄子,是为了报答智伯的恩义;荆轲刺秦王,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恩义,都出于对私人关系中伦理规则的信守,和“爱燕主义”或者“爱智主义”无关。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