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侠义精神之内涵究竟是什么?(9)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汉帝国摧毁诸侯、迁徙豪强,从而决定性地破坏了民间游侠存在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是在这个时候,对君主和帝国绝对忠诚的理论开始形成。刘邦处死了对自己有恩的大侠季布的舅舅丁公,因为丁公在项羽手下担任楚军将领时,曾经在追杀刘邦时因为刘邦的求饶而放过他。刘邦恩将仇报,杀死自己的救命恩人,还将尸体放到军营中示众:“丁公做项王的臣下没有尽忠,使项王失去天下的就是他,后代做臣下的人不要仿效丁公!”刘邦这么做当然不是希望未来的危难时刻没有人会来救他,而是为了破坏基础性的私人关系,让君臣间单方面的绝对忠诚成为帝国道德的准则。在汉武帝时代,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厚待宾客,汉武帝至于为此切齿痛恨。他的宠臣卫青和霍去病顺承他的意旨,不愿经营结交士人这样的私人关系,在士大夫以封建养士传统质疑的时候,卫青回应说:“亲近和安抚士大夫,招选贤才,废除不肖者的事,是国君的权柄。
我们当大臣的只须遵守法度干好本职的工作,何必参与招选贤士的事呢?”⑧——这个回答很大程度代表了汉武帝的想法。
汉代依附于帝国官僚系统的儒生和文人也开始系统性地清理古代游侠的“封建糟粕”,要将他们彻底“批倒批臭”。这一点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对游侠阶层的不同评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班固批评司马迁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司马迁“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认为司马迁叙述游侠时,对人畜无害的隐士表彰力度不够,但过分推重郭解朱家这样的奸雄(《汉书·司马迁传》)。

中国古代侠义精神之内涵究竟是什么?


班固和司马迁对战国秦汉侠客的评价基本就是相反的。司马迁对信陵君不惜一切赞美之词,称赞他“名冠诸侯,不虚耳”;班固则带着“忠君爱国”的“浩然正气”谴责说:列国间的一些公子们,如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都凭藉王公贵族的权威,竞相成为游侠,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没有不恭敬和归顺他们的。国相虞卿不惜离开国家和君主,以解救自己的好友魏齐于危难之中;信陵君魏无忌窃取兵符,假传君命,追杀大将,专师出征,以解赵国平原君被秦兵围困之急。他们都因为以诸侯间的关系为重而名扬天下。那些握腕而游谈的侠义之士,都以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为领袖,背叛朝廷、私结死党的协议成为现实,严守公职、尊奉君主的风气开始衰退。⑨总之,现在民众不够尊奉君主、尊奉法令,都是这批先秦贵族太重视私人关系的错。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