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一生(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叶先生幼年居住的四合院/图源:《掬水月在手》纪录片
“生长燕都,少承家学,卒业名庠”,[4]叶先生早年生活如词所写。清末民初是国家风雨飘摇之时,也是大师辈出之际,诸如康梁、胡适、鲁迅等一系列文学大家纷纷涌现。这种“国家不幸诗家幸”的二律悖反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但是,在民国这一特殊的时期,文学大家的涌现更多是旧学根脉与新学潮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赵惠俊积极肯定了叶先生少承家学所练就的旧学功底。赵惠俊认为,传统的私塾式教育注重背诵,大量经典篇章的背诵为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民国时期,那些接受了传统私塾教育的学者,大都跟叶嘉莹先生一样,有着深厚的文学积累。正如赵惠俊所说:“这就好像今天的计算机一样,数据已经录入到程序中去了,然后再调动起来就更为方便。”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一生


▲秋日残荷/图源:《掬水月在手》纪录片
便欲乘舟飘大海,肯为浮名误此生?
提及叶嘉莹先生,“中国最后的女先生”“穿裙子的士”等一系列头衔不免浮现在我们脑海。这些尊称体现了大众对于叶嘉莹先生品格的赞赏和推崇。
“士”的称呼古来有之,古代的 “士”是指读了儒家经典,通过了国家考试,进而干预政治、参与国家管理的一种人。[5]传统意义上的士具有读书人与官员两重身份。从这个定义上看,中国的文人就像是为政府效劳的犬马。他们要不成为良犬,受着主人的豢养去看家护舍;要不成为独立的英犬,不但敢于吠贼,而且敢于吠日。[6]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一生


▲叶先生剧照/图源:《掬水月在手》纪录片
当代文坛,除了叶嘉莹先生外,汪曾祺也被称作“中国最后的士大夫”。2016年过世的杨绛先生也曾被媒体称为“永远的女先生”。什么样的精神让他们都被尊为“士”?
虽然科举传统值得读书人与封建官员两个群体之间存在很大的重叠,但是赵惠俊强调,士的精神应剔除传统官员的身份,仅从纯粹的学者角度来谈。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