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寻隐·学林纪丨写真山之形:从“山水图”、“山水画”谈道教山水观之视觉型塑(上)(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有鉴于此,本文试将道教山水图像分为 “山水图”和 “山水画”两类来进行讨论与比较。全文架构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道教特有的、与山形有关的唐宋《真形图》出发,探讨以山岳为主的道教宇宙观如何反映在视觉与物质文化中。第二部分归纳论唐宋风水图像的基本视觉模式,并提出其与道教《真形图》在形式与内容上之关联。第三部分则从 “山水图”的范畴转移到 “山水画”,探讨辽、宋、元山水画中所见之道教山水观,以及 “山水画”与前举 “山水图”的异同。主要讨论的画作,则包括叶茂台辽墓出土山水轴、北宋郭熙及元代黄公望等名家之山水画等。总体看来,此研究的目的除了探讨如何从笔墨之外的图像形式归纳出道教山水观的视觉特色外,亦希望从方法学上进一步检讨 “图”与 “画”之间的关联。文末总结 “图”与 “画”以多样的视觉语言,生动地型塑体现道教山水观的 “真山之形”。
一、道教《真形图》的神秘视觉
流传于中古到宋代中国的道教图像,以一系列呼应宇宙山岳的《真形图》最能体现道教的山水观。不同的《真形图》功能不一,包括存思修炼、仙境想象、登山地图、护身符、超度仪式等。在道教徒的眼里,《真形图》乃道教神圣经典的一部分,在明代被列为 “灵图类”文书收入《道藏》。[4]这类饶富神秘色彩的《真形图》,可进一步联系到其他图文杂糅的道教真文、符箓等符号系统。它们不仅反映了文字与 “非具象”图像因子在道教视觉文化的形塑过程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更揭示了广义的 “图”在中国文化里所体现丰富的视觉语汇及文化意涵。
道教真形图主要可分为《人鸟山真形图》(图 1-2)、《五岳真形图》(图 3-4)、和《酆都真形图》(图 5)三大类,其相关图文皆保存在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经由宫廷所编印、完成于1445年的《道藏》。[5]道教学者将《道藏》中附带这些图像的文本定年在六朝至宋时期,但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判断,则可将此类图形的流行进一步定于唐宋期间。[6]就基本构图及图像母题而言,各图皆以方形或长方形块状构图为基调,内填以扭动曲折的不规则状抽象图案。从现存《道藏》单色木刻图像看来, 黑色的图形衬托在白色的背景下,形成阴阳有致的图像。其特殊的设计,则揭示了 “气”与 “真形”等观念在道教视觉文化之型塑上的重要性。道教学者劳格文(John  Lagerwey)曾以《人鸟山真形图》为例(图 1),称其为 “气山”的表现,[7]生动地道尽道教《真形图》的精髓。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