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杨庆祥:后科幻写作的可能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1
带有一点诧异地,我阅读完了王威廉最新的短篇小说集《野未来》。这种诧异来自一种先在阅读经验的比对。早在2013年左右,我在编选英文版《80后短篇小说集》的时候,收入了王威廉的《听盐生长的声音》,这是一部以西部盐湖为环境背景的作品,男主人公生活困顿而郁积,在大自然景观(奇观)的感召中,他察觉到了生命意志的循环萌动,再生了生活的勇气。这篇作品得到了海外译者的好评,最后选集在国外出版时,就用这篇小说的题目做了主书名。
《听盐生长的声音》已经凸显了王威廉的写作特质,他善于处理个人精神意志与外部环境的角力,总体气质是内敛的、景深的,富有细腻致密的叙事能力,但依然可以在传统写作的谱系里找到定位:他承续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主义写作的遗产,并以自我的生命经验对之进行了历史化。以这种方式,与其他同时代作者一起,王威廉建构了自我的作家形象。
这一次《野未来》中收录的11篇作品却很是不同,固然在一些叙述的片段,尤其是对环境的描写上还能看出早期风格,但是主体内容上已经是另外一番面目。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大量只有在惯常意义上的“科幻文学”中才有的元素进入小说并成为重要的叙事装置,例如 GPS 定位、视频监控、造人术、灵魂芯片、拥有语言和自我意识的 AI、外星生命等等。我意识到, 在《野未来》中,写作的取景框已然有别,因此写作的质地和风格,也同时发生了位移。
2
在《不见你目光》中,“窥视”是关键词。不仅小说中的人物以“窥视”为生,故事逻辑也建立在对“窥视”的哲学辨析中。这是一篇主题重于故事本身的作品,但是因为这一主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以至于我们会忽视它的建构性。在现代文化史上,“看”一直是重要的认识装置。在对北海道恶劣自然环境的“看”中,日本现代作家和艺术家发现了现实的“真实”,这构成了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在中国,鲁迅的“幻灯片事件”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密码,在“看”与“被看”之间,鲁迅奠定了一种关于“人的发现和主体觉醒”的现代叙事。在这一叙事中,人获得了主体—— 无论这种主体是资本主义主体还是社会主义主体。在被过度强化了的文学社会学视野里,“看”不是简单的观看,而是“凝视”,在凝视中争夺主体性。但是这种“凝视”并非唯一的存在,骆以军对川端康成《雪乡》中的“重瞳之美”情有独钟:
“在川端看似澄明其实残忍畏悚的凝视下,一次一次,散焦地,从紧束天真的少女耽美形象中散溃垮掉,伤害与疲惫沦肌浃髓渗进灵魂。”这是现代性视力的溃散—— 但溃散得还不够彻底,“看”或者其高阶版本的“凝视”还是眼睛和眼睛的互动,也就是人和人的互动;但是在王威廉的时代,这一互动以全新的形式出现:眼睛被技术工具取代,精密的电子仪器设备(照相机、视频监控)在无限大和无限小的两个方向对“凝视”进行了改写。“凝视”现在变成了“窥视”。如果说“凝视” 指向的是理性、意识和升华,那么“窥视”则指向的是非理性、无意识和沉沦。《不见你目光》中几组不同的关系都建立在这种“窥视”的模式中: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