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杨庆祥:后科幻写作的可能(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自启蒙运动以来,对技术的追求和反思就一直构成着现代思想的关键辩证法。总体来说,人本主义哲学家们对现代技术能够为现代生活提供伦理性改善持悲观的态度。荷尔德林是最早以诗歌的方式思考这一问题的诗人之一,在19世纪末的一首诗里, 他提出疑问:“大地上可有尺规?绝无。”荷尔德林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回到希腊的“神性之蓝”。他的同乡大哲海德格尔部分赞赏荷尔德林绕道希腊的思路,却又非常不甘地试图在“此在”中寻找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媾和。最后他比荷尔德林更激进,技术使得“世界进入夜半”。文化哲学和技术哲学严重的二元对立使得这一思考进入了一条窄路,但实际情况是,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技术已经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并在一定意义上重新定义和设置了人类的伦理生活。这正是王威廉上述作品的意义所在,他并非在技术之外去思考或者批评技术,而是从人的内在出发,去把握技术、技术品、技术想象与人之间复杂缠绕的关系。
这种复杂缠绕的关系与人类生活的复杂缠绕形成了互动和对话,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即人,人即技术—— 即使在宗教的隐喻中,人也不过是神的一个(不完美的)技术作品。这是一种波德里亚所谓的复杂性,“世界的复杂性不再出现于象征交换的时刻了…… 而是存在于技术物的日常生活中”。王威廉的这一类作品具有细腻的质地和幽微的情感,传统文学的质素因为科幻的进入而获得了新奇和诧异,而作为类型小说的科幻因为传统文学的基质而获得了深度和内在。
4
《野未来》是一篇值得特别关注的作品,三个落魄的青年人在群租房里艰难度日,就业渺茫而生活无望,但就是这种处境, 依然不能阻挡初中毕业的机场保安员赵栋对科幻和未来的向往。在很多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机场的时空隧道里进入了未来。当叙事者“我”目睹了这样的现实奇迹后,“忽然觉得很孤独”。这是一篇将科幻高度嵌入当下的作品,它所有的 构成元素都可以称得上是批判现实主义式的:失业、边缘人群、大都市的贫民窟…… 这是一种迥异于经典科幻写作景观的写作。在经典科幻写作图景里,科幻是高度发达的现代产物,是科学家、资本家和探险家的联姻产品,是指向一种新的生活和秩序的理性创制。但是在王威廉的《野未来》里,科幻不再在这些宏大而渺远的层面起建设性作用,而恰是科幻从体制性的想象中逃离出来,与普通甚至卑微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科幻并不能改变这些人的命运,也无法改变既定秩序和游戏规则,仅仅是提供一面诱惑之镜。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