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说“我爱你”,但为什么女生更喜欢说“你爱我吗”?(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一个是柏拉图的洞穴说;另一个就是《道德经》里的玄牝之门。一个是子宫形象,为真理——知识的洞外世界打底,本质(是其所是)取代本原;一个是阴户形象,此形象经过儒家的再次摹写,形成道德位序这一超稳定结构,得其位正,是其所是,给生命以意义,并规范行为秩序,范导利益分配,形塑情感体验。从精神分析而言,摹写(语言-符号象征系统)基于恐惧,知识(主体)和道德(主体)筑起安全防卫的栅栏,那么恐惧什么?什么被拦截过滤掉了?正是这恐惧无意识激发了科学理性和道德理性定秩的雄心。
性差异的拓扑图型
现代秩序的维度包括:人与神、人与人、人与世界,分别指向神学、人道主义、科学理性,这几乎也是整个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不同阶段的不同主题,而从伦理学的角度要厘清的是关系问题:谁和谁的关系?谁主导的?是谁在定义谁?以什么为中心?地心说还是日心说?主体哲学还是客体哲学?科学史哲学家米歇尔·塞尔(Michel Serres)认为,也许都是,不管怎样,新事物不断涌来,指引着未来。而今世界秩序的瓦解被体验为既有伦理的失败,大地似乎摇晃起来。如果还将伦理理解为我们所熟悉所信靠的那种秩序井然,伊利格瑞认为这样之于现实的骚动于事无补,而是应该拿出更大的伦理勇气,去勘探井然有序的生发之地(故事)。在那里,险恶的躁动带来生也带来死,只有穿越这样的两可局面,重新去问:阴-阳是如何相遇的?怎么在一起的?在一起的样子是怎样?
也许新的伦理图景——是的,我们中国人说的位序结构不也是一种拓扑意义上的地形图吗?——会增添新的定位元素(local),在地化不应该是总体性之下的特殊性调试,或文化上的多元主义——姿态上的礼貌而已,而应该是场所论(topology)意义上的重新定位。《性差异的伦理学》正是从性/别本体-本原层面,思考其失败的原因以及重建秩序的可能性。
在现代性批判错综复杂的谱系里,女性主义如果要向世界宣示新的价值,思维活动的枢纽依然是主体性批判,那么首要的工作就是重新绘制那“得其位正”的新拓扑。作为精神分析师,伊利格瑞在主体考古学方法的推动下返回哲学诞生的现场,展开其他男性思想家疏漏的地形丈量和定位工作。再者,作为女性主义勘探者,身体不仅是存在主义式的处境意识,以及现象学眼光里的知觉中心,如梅洛-庞蒂,而是将已然性别化的身体当作不可还原的第一原则,拒绝“女性性态”和男权中心话语的关联,发明并践行一种与逻各斯附件相区别的女人性(feminine),如黑格尔动态逻辑中的否定性元素。那么女哲学家会在两个层面遭遇思想的难题(aporia):一个就是对应男-人类(hu-man)的本质主义嫌疑;另一个就是伦理实践的不可能性,正如拉康所表达的,理型化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代表两个极点,那么性关系就是不可能。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