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层(上)(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土层(上)


▲榆林治沙队正在开展水桐育苗(图片来源:网络)
我这才知道,村庄道路两旁高耸的杨树竟是知青种的,如仪仗队,一排排地把路延伸,煞是壮观。哪里是风障,简直是风景。
老贺给我讲了伊当湾的历史:这里原有高家滩、伊当湾和生地滩3个大队,1966年合并为伊当湾大队。伊当是一个蒙古老汉的名字,据说这一片最早就是伊当老汉的地盘。
最干旱的地方,地名偏偏用了水字,不是“滩”就是“湾”。大人给娃娃起名,也爱用“树”“林”,或者干脆叫“树林”。人们的愿望就是,娃娃能像沙窝里种下的树苗一样耐摔打、扛风沙,等沙里的树成了林,“树”“林”们便不用再过“吃一个窝头咽二两沙”的日子。
“这些年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政府鼓励农民承包荒滩地造林,也支持企业来投资治沙。”老贺总结,治沙从个人行为变成全民行动,从零敲碎打的小范围治理,变成了系统化大规模治理。
全民栽树,加上连年大规模的飞播造林,慢慢地,伊当湾的春天由黄变绿,人们关于沙漠的记忆越来越浅,就连雨水都多了起来。
“新闻上说,毛乌素沙漠快要消失了。”老贺激动不已,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嘛!”
沙停了,树长起来,土壤日渐改良,地金贵了。
依靠——地
进入伊当湾村,漂亮的平房、精致的楼房散布,里面的陈设几乎和城里没什么两样。有种气味让村民感到踏实,那就是屋旁一个又一个羊圈——因为“封山禁牧,舍饲养羊”,如今很难看到放羊的情景。
和很多村子比起来,伊当湾确实没什么天然的优势。既不是旅游胜地,又不能靠资源吃饭,若想接受城市的产业辐射,伊当湾也办不到。它就是陕北一个普通的农业村。
咋干?只能向3万亩耕地要收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土地的可贵。在农村,“土地”是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
尽管在数量上,伊当湾村每户拥有30到50亩不等的耕田,但净是些“荒沙赖梁”。四面不是荒滩,就是沙包,偶尔才有一些块状农田。一场风,农田便覆盖上一层沙,要耕田种地就得先清理流沙。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