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层(上)(7)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长在沙漠边缘的伊当湾人,从一出生就知道水的金贵,稍一长大就得学会驮水。
驮水是个力气活,一般都是男人干,家有半大小子的,长到毛驴高,就帮家里吆驴驮水了。
每每,天还没明,村庄便热闹起来了,人们就像赶集,套上驴车,拉着水桶、水箱,一路颠簸着,也有用扁担挑的,七拐八绕,爬坡下坎,风雨无阻。
“上世纪70年代初,全村9个生产队,平均一个队1眼井,最多的2眼,也有没井的,全队人吃水、饮牛饮羊、浇地,都靠它。”马金录,比贺支书小两岁,俩人搭班子好些年。
马金录还不到10岁,就开始跟着大人驮水。还好他家离井不算远,只一里多地。
每天下午,马金录把羊赶回去,便牵着小毛驴上井边排队打水,先吊两桶水让驴子喝畅快,再往家里驮三趟水。
人多的时候,光排队就得小半天。水桶叮叮当当地撞击着井壁,人们蹲在地头,眼巴巴地等。
争着、嚷着、挤着,等一只只水桶或水箱装满,天已然麻麻黑了。
▲伊当湾村现状(图片来源:网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人喝不饱,庄稼更渴。农民常年在浇地上绞尽脑汁,可连人畜饮水都困难,又哪来的水浇地?
只能打井。
别看伊当湾净是荒沙地,地下水却很丰沛,浅处三四米就能出水,深处也就十几米,且水质好,甜丝丝的。井打到20米,一小时能抽25方水,够浇一亩地。
包产到户时,已打了上百眼井,户均分到了一亩二分水浇地。
农民一看,井还得接着打。
一口井一万多元。最初,离得近的几家人合着打一口,慢慢地变成三家、两家,到后来几乎家家有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村水井已有上千眼。曾经的3万亩“荒沙赖梁”,全部变成了平平整整的水田。
豆子、糜子、谷子“老三样”,被喜水的小麦、玉米、洋芋取代,然后,又种上了经济效益更高的莲花白、大白菜、辣椒。
种植蔬菜,远比粮食作物紧俏,也更不能缺了水。一条条皮管子就像老龙吐水似的喷在菜地里,冲着、洗着、浇着、渗着,为得就是菜鲜嫩、水灵,卖个高价。
然而,蔬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地下水位却越来越低,井越打越深。显然,这千余眼二三十米深的浅水井已经不够用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