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文稿赏阅(一)|十六铺见证了《上海的开埠》(1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世居中东巴格达的犹太人。1832年大卫·沙逊到印度孟买,办沙逊洋行。派了他的次子伊利亚斯·沙逊到远东开拓市场。上海开埠后,他们马上设立上海分行。1851年《北华捷报》的资料显示,刚创办6年的沙逊洋行,仅有2艘装载鸦片的船进港,空船驶离;而老牌的怡和洋行有18艘鸦片船进港;6船金银、8船茶丝、2船杂货等,共28艘船出港。
但20年后,怡和洋行第一鸦片贸易商的地位被沙逊洋行取代——
“1871年初,沙逊集团已被公认是印度和中国鸦片库存的主要持有人,他们是各类鸦片总数百分之七十的拥有者和控制者。”——《晚清西方企业,1842-1895怡和洋行调查》 1968年
这时,父亲大卫·沙逊已离世,长子阿尔伯特继承老沙逊洋行,次子伊利亚斯创立新沙逊洋行。1880年的这张外滩全景图上,这两对一模一样的建筑,就是两兄弟共同角逐上海滩的两个沙逊洋行。但这时,外滩上洋商们的敛财策略也发生了巨变。

《大上海》文稿赏阅(一)|十六铺见证了《上海的开埠》


1877年10月13日,新沙逊以8万两白银的价格,收购了原美商琼记洋行的这块土地。当半个世纪后建造沙逊大厦时,这块土地的价格已经翻了20多倍,价值白银170万两。看上去似乎是伊利亚斯的随意之笔,却标志着新沙逊洋行在鸦片之外找到了一个新的暴利空间,从此开始涉足不动产投资。
沙逊大厦向北,仅仅相隔一栋建筑,现在的工商银行大楼,百年前正属于新沙逊同父的兄弟,老沙逊洋行。
当新沙逊涉足地产的时候,一个叫哈同的冒险家则给老沙逊带来了另一场投机。
哈同这个名字,今天仍然时常在上海人的口中听到,而说得最多的就是“哈同花园”。作为上海地标性建筑群的上海展览中心,早年就是“哈同花园”的旧址。
和沙逊一样,他也是中东的犹太人,也是移民印度后加入英国籍的。所以他的英语一生都带着浓重的阿拉伯口音。哈同出身贫寒,从小靠着沙逊慈善读了点书,后来又进了沙逊洋行,从看门做起,因精明过人被派往上海。
但哈同一举成名,是在他到上海十多年后。1883年,法国为扩大在越南的殖民地进而进入中国云南,挑起了中法战争。最初的几仗如马尾海战等,清军失利。但1885年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这关键性的一仗使法军陷入困境。这是清军自1840年后少有的胜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