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呆”老师,深受北大学生喜爱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原创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2年是陈江进入北大的第三十一年,执教生涯的第二十一年。这一年,《中国教师报》将“未来教师”这一荣誉颁给陈江,致敬他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始终敢为人先——2013年,被定义为“中国慕课元年”,北京大学开设了第一批慕课,其中有他的一门课程;2018年,他在北大开设了电子游戏的概论课,成为“网红教授”;2020年,疫情突发,上网课成为“停课不停学”的不二选择,他的课被中新社等主流媒体称为“教科书级”网课。
陈江认为,线上授课不仅是突发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也代表未来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技术时代淬炼教师无可替代的真本领并形成核心竞争力,陈江正在思索他的因应之道。
“未来教师”:北大陈江
文 | 顾思程
从初入燕园的懵懂学子,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教授;从初登讲台头脑一片空白的新手教师,到“教科书级”网课的主讲者,当我们感叹光阴能如此深刻地改变一个人,也能从陈江身上发现一些不曾被时间消磨的特质,比如乐此不疲的自我鞭策,静水流深的覃思精研。
《中国教师报》2022年教师节专栏《未来教师》
权衡:
在科研与教学之间
01
“高校教师的工作就像要举起一副杠铃,左端是教学传道授业,右端是科研学术造诣,而每人左右两端的负重都不太相同。”陈江用这一比喻概括他对高校教师职责的认知,也在多年的适应、调整和权衡中做出了他的选择。
高校教师似乎很难走出科研与教学的平衡。置身高校的工作环境敦促他们在学术上有所造就,为人师者的职责需要他们在传道授业的环节投入精力。陈江的“另类之处”在于,二十一年从教生涯走过,他从拨出80%工作时间投入教学的一线教师,蜕变为一名纯粹的教书匠。
自从2017年最后一个科研项目完结,陈江便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当前,陈江与科研为数不多的连接,是以协助者的身份为同行出谋划策,或是在学院老师的项目研讨会上充任评议人。这或多或少与他留校任教那一刻的预设有所背离。彼时,陈江给自己的职业规划:先花两三年,至多五六年时间把两门课教好。一旦教学变得游刃有余,就立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科研领域。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