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半狄:艺术王国正负形(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赵半狄是难以归类的存在。在三十余年的实践经验中,他反对艺术的“职业化”,在绘画受到市场和评论界赞誉的追捧时,转向社会导向的行为艺术,声势浩大却不投机于任何艺术界的热点话题,而将工作重心转向中国社会范围内的影响。随着近年来他对绘画媒介的回归,他对于“何为艺术”这一问题的精准判断,日渐显露出来。他创作生涯中树立的两个相反的目标:艺术能够吞并多少非艺术的领域后依然是艺术,以及艺术能够舍弃多少要素后依然是艺术,是在该笃定的判断上得以展开的。
作为“新生代”画派的代表人物,在90年代初期,赵半狄以青年画家的身份崭露头角。1991年在北京天地大厦的“赵半狄、李天元个展”中,一系列面貌清新的绘画首次被展出。其中,《远方来信》(1988)描绘了两位大学生摸样的女性。北方冬天的室内,一位坐在蓝皮铁床的被褥里,捧信在读;另一位坐在床的另一角,倾听着,仿佛游弋进入了信中描绘的情节,怅然若失。
《远方来信》,2008
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赵半狄的绘画题材明显区别于当时流行的风貌。彼时,中国的艺术界已然经历过85’新潮的洗礼和冲刷,中国美术馆举办过罗伯特·劳森伯格、油画人体艺术大展和中国前卫艺术展,然而,下乡采风或捕捉少数民族的异国风情依然是学院内写实油画的主要题材。这些题材往往表现的是淳朴、真诚的人性品质,顺势夹杂着私人化的、现代性的情绪,比如伤感、迷茫。它们传达的是文革美术的反面,试图纠正“题材决定论”中虚张声势的乐观主义,自作多情的雄浑气概。赵半狄的绘画既不是“正面”,亦不是“反面”。我们很难将《远方来信》概括为某一类思想、情绪或抱负的集中传达,两位女性似乎隐遁进背景那茫茫的物质界中,化成两尊雕像——她们的神魄出离躯体,只剩肉身的壳。于是,画中只有物,没有从人像中泄露出的灵魂突兀地妄自存在。
灵魂与物质的对抗消失,绘画呈现出极度均匀的质地。赵半狄了解绘画的秘密。要知道,在写实的人物油画内部一次次的对抗中,“灵魂”若抢先擒住观众,逼促他们忽略绘画的其他部分,一幅糟糕的绘画就会诞生。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