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约翰·塞蒙斯:“后人类”是一种哲学寓言(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塞蒙斯:“后人类”,如其字面所示,意为“人类之后”。我们对“后人类”的思考,实际上是关于“我们之后的存在”的想象,但在讨论“后人类”之前,我们或许应该简要地回顾一下我们对“人类”(the Human)的理解。20世纪中期,哲学领域对“人类”概念大致有两种宽泛解释,分别来自法国和英美。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法系哲学的代表,包括亚历山大·科耶夫(Alexandre Kojeve)和福柯,集中对盛行于19世纪的人本主义者所持的“人,而非神,才是价值核心”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科耶夫、福柯和其他法国“后人类主义者”认为,人并不是上帝的替代。而在这群人里最有影响力的当属福柯。对福柯来说,“人”已经终结。法国的后人类思潮实际上来自对神学或神学所定义的“真实”,以及对围绕特定“中心价值”展开的理性秩序的批判——而在这些学者眼里,它们都是幻景。自启蒙运动以降,欧陆思想界一度认为秩序和价值来自“人类”,而福柯的批判也恰恰源自于此,他认为我们 应当批判“人类”概念本身。在整个法国哲学的线索里,对“人类”的思考很复杂,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专访约翰·塞蒙斯:“后人类”是一种哲学寓言


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
[法] 米歇尔·福柯 / 著
莫伟民 /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1-12
相比法系一派,英美语境下的“后人类”与科技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尤其是科技辅助人类身体演化 的可能性及计算机让人类成为非具身化存在、从有限的生命长度中解脱出来等潜能上。这种技术乌托邦主义的想法曾一度蔓延于20世纪的美国,那时人们认为可以通过精巧的科技发明来解决所有问题。另一条支线则是,一些哲学家痴迷于“赛博格”[1]的概念,这个概念既蕴含政治色彩,也包含了自我创生和自体解放的意义。在“赛博格”状态下,人们可自肉身存在“升华”至一种新的生命状态。以哈拉维为代表的学者群体认为,“后人类”的核心就是“赛博格”带来的自我创造与解放。
你会发现,美国语境中的学者(包括哈拉维)是接触过法国思想体系的,但并没有对其全盘吸纳。他们认同法系学派对人本主义的批判,但并没采用福柯反进步主义的政治暗喻。与此相反,美国学派更倾向于持有革新式的、马克思主义式的对“解放”的乐观态度,这也包括对女性和少数族裔处境的改善。但对福柯来说,“人类解放”和正义的概念也是幻景。哈拉维对福柯观点的(部分)采纳,体现在她把对“人类”的批判延伸为对男性中心主义或族长中心主义的批判,所以她的视角像是“消化了一半”的法国后人类主义,同时糅合了某种技术乌托邦色彩和对政治的诗性想象,并不是那么自洽的,但很可能她本就不想自洽。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