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鲁迅丨伊藤虎丸:鲁迅的“生命”与“鬼”——鲁迅的生命观与终末论(7)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认为,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悲凉”的美学意识,其由来之一是“被叔本华和尼采所触发的人生的根本痛苦”。诚如所言,在鲁迅的进化论和生命主义当中,不可否认也有尼采的影响,不过,在鲁迅那里这一点构成了导出深刻的民族焦躁感和耻辱感的契机。这是鲁迅的最大特征所在。
5. 不允许“生命”存在的统治结构
在鲁迅文本中,还有一个词堪称与“僵尸”同义,那就是“奴隶”。这是鲁迅批判旧社会的关键词(虽然我们在战后通过竹内好的介绍,把鲁迅对奴隶性的批判原封不动地接受为对日本近代的批判)。不过,就鲁迅的争论态度而言,正像人们所指出的那样,鲁迅通常并不怎么在意对方的表面逻辑,而是关注其人物、思想、学派之“与权势的关系”,关注其“对权势的态度”和在“特定支配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后出汪晖)。对“奴隶根性”的批判,情况也是同样。
早在留学时代,他和友人许寿裳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最大的病根”是“缺乏爱和诚”,其原因在于长久处在异民族的“奴隶”的状态中。他在《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1919年11月)里说“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在《论照相之类》(1925年1月)里援引李普斯《伦理学的根本问题》所述,说这就是中国谚语中所说的“临下骄者事上必谄”;而在 《谚语》(1933年7月)又说“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总之,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而把造就如此“奴隶”的现实“统治关系”告发得最为尖锐的是《灯下漫笔》(1925年5月):
“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