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热浪中死得最多的总是老年人?(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 1995年7月17日,《芝加哥太阳报》的新闻标题为《被热死的人数可能达到300》。
图片来源:South Side Weekly
一场700多人死亡的灾难不再有人关心。政府发布新的政策,媒体追逐新的消息,仿佛热浪从没来过,那些死亡的老年人被所有人迅速遗忘。
可灾难不应该就这么简单地过去。
作为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热浪发生时,年仅24岁的克里纳伯格正在加州读社会学博士。他对家乡的关爱,让他将灾难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
经过克里纳伯格的调查研究,芝加哥热浪的悲剧重新进入公共讨论中,也引起了人们对灾难的深层反思。
◆ 美国社会学家埃里克·克里纳伯格。
图片来源:Facebook @Eric Klinenberg
许多灾难,虽是天灾,更是人祸。
著名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周雪光老师在《芝加哥「热浪」的社会学启迪——<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读后感》一文中便指出,各类组织(尤其是政府)理应从此事上吸取教训,对深层的组织机制进行革新:
「这些现象和问题反映了科层制正式组织的结构在追求效率和适应环境两者之间的深刻矛盾。......,正式组织大多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运作,这种常态运行的状态在本质上无法(也不可能)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我们不应该期待正式组织同时拥有常态状况下的效率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如果提高应对紧急状态的能力是组织设计的目标,那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新的组织结构。从组织设计上,需要考虑如何在突发事件出现时从常态到紧急状况的转化机制,例如如何将原来的常态机制暂停,如何启动紧急运行机制,以及建立预警系统、多重决策程序等等一系列课题。」
从制度层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所有政府的责任。
不过,这种提升,并非是要强化政府的权力,将所有公共事务都包揽在自己身上。
相反,在周雪光老师看来,正式的政府组织在应对危机时,由于科层制本身的局限性,无法及时、灵活地处理灾害和危险,政府更应该赋权社会自组织,提高社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