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谈新片《场景》:拍摄对象、影像语言和在场性(11)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王兵谈新片《场景》:拍摄对象、影像语言和在场性


《遗址》,2014(摄制于2005年),单频录像,35 mm胶片转录数字高清,黑白,有声,28分钟,图片由艺术家和魔金石空间提供Q:
你怎么看作品拍摄的预设和未知?
王兵:
现代电影的总体核心不是重复以往电影创作的经验。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在创作理念上有很大的区分,从电影剧本的创作来说,现代电影对故事和剧本的要求是让电影的故事往一种未知的感知领域里去发展,而不是通过一种固有的编剧法则来框定。我拍了很长时间的纪录片,有物质条件限制的原因,也因为纪录片这种形式和现代电影的理念更接近,因为纪录片的故事和叙述始终是在一种未知的框架下发展形成的,而不是预先设计的,这也是我对纪录片最感兴趣的地方。我对纪录片这种片种并无偏好,只是用直接记录人物的行动和生活这种方式,以及因其带来的未知性,也正是现代电影叙事逻辑的核心问题。
Q:
你的拍摄方式是“冷酷”的吗?例如,当方绣英的面孔出现在画面里时,我是谁?从伦理意义上,我如何观看一场死亡,然后抽身而出?作为一个导演,你是在为“谁”,或者说为“什么”而拍摄?
王兵: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通过感知系统交流的方式,而人的感知本身又是模糊而带有不确定性的。我对人的情感比较克制,不太愿意宣泄,觉得安静一点看事情挺好,也不习惯于集体的呼声。这并不是对他人冷漠,可能有时候会让人不适应。但我本人并不是“冷酷”的性格,只是希望在混乱中保持个人的平静。电影不存在“为谁拍摄”这个问题,如果非要说的话,只能说是为我自己作为一个创作者来拍摄。
Q:
你是少数的影像作品既在影院、DVD、电影产业流通,同时又活跃于美术馆、艺术领域的导演和艺术家。你如何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和观看方式?
王兵:
电影注重于叙事,也就是说电影实际上以故事为主,也对故事更敏感;Video可能更偏向于叙述,而非故事。它们的共同载体是图像和声音,所以在材料上几乎无法有明确的区分,但是在叙述性上却应该是截然不同的方向。现代电影对故事性和叙事性不断扩展,并且希望电影语言有持续的实验性,在同样的材料载体上,二者之间就会产生相互的语言上的交融。但是两种艺术形式的实质是有一定距离的,我认为video的叙述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排除故事性,甚至是排除戏剧性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