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谈新片《场景》:拍摄对象、影像语言和在场性(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场景,第一部分,拉各斯》,2020,60分钟,图片由艺术家、魔金石空间和桑塔画廊提供 关于拍摄对象
Q:
在谈到纪录片《铁西区》时,你曾经提到“工厂就是我的主人公”。在你的作品中,拍摄对象虽有不同,但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处境,都指向了更为复杂的政治权力和机制问题。这也是大部分西方评论界对你作品的解读。你是如何看的?
王兵:
我对电影的理解很简单,通常在我拍摄的时候,很少去考虑电影的属性。我内心里对艺术的感觉始终是单纯的、简单的,我也要诚实地面对我的拍摄人物和我的电影,这也是我尽最大可能保留的个人天性。所以我对所有拍摄的鲜明目的性并没有太多感受,也不想改变电影的单纯和自然性,但我希望保留电影中人物的诚恳和诚实。
《铁西区》,2002,静帧Q:
如果按主题去简单地划分,你的电影序列可以分为:1. 与历史运动相关,尤其是“反右运动”(《死灵魂》、《夹边沟》、《遗址》、《和凤鸣》);2. 当代社会现状,尤其是劳工议题(《铁西区》、《三姊妹》、《15小时》、《苦钱》、《原油》、《场景》)。其中,“反右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也是以“劳动”来显现。他们都是历史、地域和身份上被“边缘化”的主体。这些影片的侧重有什么不同,之间是否有关联?
王兵:
我对电影的选材没有特别挑剔的选择,而是将生活过的地方或是了解的人变成我的拍摄对象。比如《铁西区》,沈阳是我过去上学的地方;而像《和凤鸣》、《夹边沟》这些影片,是因为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这个人群,并和他们建立了很好的私人交往。我在对他们的了解的基础上,用了最简单的电影语言的方式,将他们简单的生活场景变成了可以言说的电影。而《苦钱》、《原油》这些影片也都是我和工作中遇到的人建立了个人的来往,产生了拍摄的愿望。拍摄《方绣英》也是因为我认识她的女儿,也和她的家庭有很好的个人关系。
电影有很多类型,日常观看的就有好莱坞电影、中国院线电影、欧洲艺术片等等,因此电影世界是非常丰富多元的。普通观众对电影的认知可能是比较单一的。但我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需要对电影不同的语言介质做不断的尝试,比如说《死灵魂》、《和凤鸣》这样的影片就是充分使用了语言的在电影叙事中的作用,并且探索电影和文字之间的关系。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