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地情结:章明电影中的场所诗学(7)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结果》(2006)必须特别声明的是,不同于那些追求科学实证性的理论家试图从整个文艺的有机整体中探寻某一形象的根源那样,我们即将做出的一点(尽管是十分粗陋的)分类学的尝试,其基础远非一种普遍性研究的意图,我们甚至同样要极力避免某种结构主义或是发掘集体无意识深处原型的倾向(这无疑是某种自然态度的残余);在此我们必将尝试的,是仅仅在现象学的层面考察某一或一组特定场所形象的想象(即一种针对个体化体验的考察)——唯有如此,才可一方面将其道出,一方面同样地保有场所形象的丰富性。
01
动的想象
《巫山云雨》中,故事发生的巫山老镇由于三峡水利工程的缘故即将被淹没,尽管这尚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口即将搬迁,破旧的老屋也不需要再费心修缮;陈青工作的仙客来旅店巷口有一张政府张贴的水位公示,每一天人们都围在公示边、关注着水位的缓慢上涨:“今天的水位是135米。”
小镇由于一项空前巨大的水利工程项目(此项目属于景观尺度的人造物,即最大一种尺度的人造物[3],与山川自然融为一体)而将被淹没,这无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体验:水的涌来不同于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而是由人为控制、是现代水利技术的结果、甚而处在一种精确数据的目光凝视之下。因此人们表面上对其安之若素,每天仍寻常地生活在即将涌入老镇的江水边;然而在这种缓慢的过程中,人们却将发现他们无法割断自己与缓缓漫涨的水之间鼓动而隐秘关联,也无法停止对家宅消失在水面之下的想象。这是一种对动的想象:即动力势能[4]。三峡大坝-江边地貌-巫山老镇(基础设施-自然地景-城镇人造物)形成的场所系统成为一个容器,当地居民的梦想使势能不断地在其中蓄积。
《结果》也有与此类似的势能系统,即海底板块-沿海地貌-沿海城市(自然地景-自然地景-城市人造物)所形成的场所。宾馆中的电视与收音机中传来对印尼海啸的报道,而与印度洋水域相连的北海则飘摇着阵阵风雨。那些与人物距离异常遥远的海底板块却在想象中互相挤压,并瞬间化作北海的浪潮,以往复运动的形式缓缓地沿海岸线吞没陆地。有趣的是,与小镇中的当地居民不同,《结果》中步入现代城市生活的人物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显得较为漠不关心,缺少非审美式的关注;而即便如此,在人物对动的梦想中所郁积的势能亦是如此深厚(也许正因为人物是来自北京的“外地人”,同海洋的诗学想象才更加相关)。
势能是潜在的动,情节言说动,而场所言说动的梦想。而在章明的电影中,物质环境/场所的言说取代了情节的言说。因此一方面,在一种丧失情节的怅然中,我们无法找到因情节曲折而跌宕起伏的人物情感,但另一方面,我们确实感知到强烈的情态张力,它是作为一种潜在的跌宕起伏、作为一种势能而存在。因此相较于通常情况下激烈的起伏,在此,情欲是隐秘而骚动、并且趋于均质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