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凯鲁亚克的四重传记:这一代人的道路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杰克·凯鲁亚克(1922-1969)的《在路上》出版于1957年,《纽约时报》迅速予以“时代之作”的高度评价,书评作者吉尔伯特·米尔斯坦指出:“就如同《太阳照常升起》比20年代的任何一部小说都更能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信仰声明,《在路上》将被奉为‘垮掉的一代’的信仰声明。”按照凯鲁亚克的好朋友威廉·巴勒斯的说法,该书出版后“美国售出了亿万条牛仔裤和百万台煮咖啡机,并且促使无数青年人踏上了漫游之路”。《在路上》不仅预言和激励了嬉皮士运动,并超越了“垮掉派”和“嬉皮士”,以反抗束缚、蔑视物质、背包上路、纵情高歌、生命狂欢而成为西方青年亚文化的绝对经典。当然在保守的读者看来,书中人物吸毒、乱交、反传统、反主流,完全不能接受。誉之所至,谤亦随之,关于本书的争议从来都没有停息。放浪形骸固然不值得追随,追求自由与爱却也不能被轻易否决。
如果青春是一场必定要发的烧,《在路上》就永远有一群体温三十七度二的读者。
在中国,1962年《在路上》的最早一个节译本出版,收于作为“反面教材”的“黄皮书”系列。十年后,阅读了本书的诗人芒克和画家彭刚以“先锋派”命名了二人的联盟,并热血沸腾地进行了一次扒火车的流浪之旅——在“文革”后期的氛围里,自然是以失败告终。改革开放以后,外国文学的大量译介成为“解放思想”的路径之一。1984年,广有影响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三册收入了《在路上》片段,由黄雨石、施咸荣翻译,杰克·凯鲁亚克的大名走出了禁书目录。1990年和1998年,漓江出版社分别推出了陶跃庆和文楚安翻译的《在路上》;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王永年的译本。该书的强烈叛逆性一度连译者们都很难接受,陶跃庆说:“读完整部作品才发现,情节之平淡、结构之混乱、文字之粗俗、俚语俗语之频密,完全超出我们对一部一般文学作品的想象。
”王永年也直率地告诉记者:“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文字上还是文学上,这本小说都没有太大的出众之处,行文和结构都比较糟糕。”尽管毁誉参半,甚至正是因为毁誉参半,本书逐渐积累了中国读者,从未像在美国一样流行,也从未跌出小众经典的榜单。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