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整版聚焦:留守儿童,“留守的力量”来自哪(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其实,对于大多数留守家庭来说,其离散化状态并不必然带来碎片化,农民工的离乡外出,并不必然意味着与乡村及家庭的疏离,他们往往通过一系列维持性行为,顽强维持家庭完整,使家庭功能包括养育子女功能得以发挥。同时,儿童的社会化也并非完全是由时空结构决定的。家庭与儿童都是能动者,他们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存在,但并非被动地存在,同样在历史境况中创造历史。因此,从更大的视角,我们有理由发问:中国留守儿童的问题,究竟是纯粹的家庭结构时空延伸问题,还是家庭生活和知识贫困问题?还是两者纠缠在一起的问题?留守儿童家庭是否仍然存在儿童成长必需的积极的亲子关系结构?处于离散结构中的家庭通过怎样的弥合机制以避免家庭造成灾难性裂解?苦苦维系家庭的动力及其机制又是什么?揭示这些问题,将给留守儿童、农民工家庭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对于国家政策的制定,也将带来更多的适切性,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父母的努力,维护着留守儿童对完整家庭的信心
记者:通过田野调查,你们观察到的当前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状况是什么样的?
吴重涵:我们的观察主要聚焦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留守儿童的互动状况,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如何看待和理解其父辈外出工作而将之留在家乡的事实。
对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父母虽然很少与他们共同地生活在一起,但在他们的意识中,“家庭的这个框架还是有的”,他们明白毕竟自己是有父母的人(不同于孤儿),而且父母也以一定的形式关心着自己的成长。家长在谈到打工目的时,总是脱口而出“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具体而言则是为了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费用、上大学或建房成家费用等。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通过汇款、礼物、电话、大事协商、假期往返式团聚等路径弥补着距离鸿沟,努力维系着家庭亲密共同体状态,从而保持着基本底线的亲子交往。也正是父母的这种家庭维系行动,维护着留守儿童对于完整家庭的信心。
留守家庭的电话沟通常选在每周的周末,通话内容除日常的嘘寒问暖外,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是聊得最多的内容,其次就是叮嘱孩子在家听监护人的话,不要顽皮,注意身体、注意安全等。保持比较密切的电话联系和沟通就是一种情感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分离的距离感。当周末留守儿童有不会做的作业时,会选择求助父母,虽然这种求助常常因父母不能接电话而不成功。但只要接通了电话,父母即使不具备解答能力,也尽量想办法。儿童也在电话中表达自己的诉求,如买学习用品、玩具等。有些儿童,尤其是女童会更加认真地学习,以不辜负外出父母的教育期望。外出父母返乡时给孩子带礼物的比例高于留守老人,这些礼物主要有学习用品、衣服、食品、书籍、玩具。生日对于儿童来说,应该是他们一年当中最喜欢、最期待的日子,对400名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在他们过生日时有55.3%的外出父母会打电话问候。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