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聊天录(12):朱嘉明领读《善的脆弱性》之前与之后的讨论(3)

2023-05-25 来源:飞速影视
东西方文明交融和交流的历史阡陌,极其孱弱,极其泥泞。如果这一波思想动荡的历史进程中,双方再次无法聆听对方,再次无法深度体察激荡于心的内心洪流,反而受缚于表面的词语藩篱,历史的错失将不可避免以悲剧形式发生。
又及:
前天我参加一个金融论坛的对话活动,主题是金融科技的道与术。感觉学界的专家,基本处于“后解释”的状态,也就是就事论事地解释智能技术对金融的影响,但思想框架依然局限在传统经济学中。比如一位学部委员,讲经济学只关注效率,不关注公平;一位金融学教授,认为技术是中立的;一位智能科技教授,也认为技术中立是本质。
我个人以为,需要对学科思想的演变、学科思想面临的挑战,做诸多底层的思考。比如当年法国布尔巴基学派,坚持数十年拷问基本的数学概念;维也纳学派,认真梳理逻辑与科学在底层的关联。反观国内的学界,基本有一个默认的教科书体系,虽然也能提出针对现象级的一些问题,但似乎不太敢(或许也不太愿、不太能)对学科的立足之本提出质疑。
2021年的互联网思想者大会,想聚焦的主题是“新人机世界”,基本的思路向您报告一下,也想听听您的意见:
1、智能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数据成为生产要素之后,对“生产”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提升生产效率当然是应有之义,除此之外呢?您对古典经济学的思想演变非常熟悉,不知您是否同意:生产要素变革之后,生产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和价值,似应重新思考。换句话说,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否会随着生产性劳动逐步由机器人取代(或者主要由机器人取代),从而转变其异化的内涵和形式?
我的一点浅见是,数字化的本质是创造一个智能机器互联的世界,这个机器世界将极大地替代传统由人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传统生产领域,也就是说,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可能会大幅度退出生产要素。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的目的、意义、形式,以及生产关系的重塑如何表现?
2、如果劳动力退出生产要素,那么新的生产要素将如何体现人的价值?人与智能机器世界的新的再分工形态,将如何重塑生产关系?我粗浅的看法是,这有赖于将公平与效率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传统的经济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萨缪尔森之后的宏观、微观经济学分立,一定程度上将公平问题视作宏观的税收、货币、贸易、产业政策调节的范畴,总体上生产、消费、分配的次第顺序并未变化,呈现为“先生产、后消费、再分配”的格局。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