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聊天录(12):朱嘉明领读《善的脆弱性》之前与之后的讨论(5)

2023-05-25 来源:飞速影视
1、1986年第一版,2001年再版似乎并未采纳后来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思想,为什么?
事实上,2001版除了再版前言外,几无新意,确实令人有点儿遗憾。
也就是说,2001年新版错过了整合过去15年除她自己以外的更多研究与思考的机会。
2、玛莎似乎在寻求希腊人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作出正确道德选择的模式(无法人为控制的机会和事件会破坏我们所珍视的一切的基础,或者迫使我们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危机)?
3、玛莎总结了古希腊思想轨迹的三个基本阶段,可以这样理解吗?
悲剧对我们生活中的诸多元素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元素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影响世界和获得成功的愿望等。玛莎认为:悲剧对这些问题的复杂处理方式导致“从痛苦中学习”的认知方式,并由此传递复杂的道德观。
柏拉图修改并“软化”了“没有脆弱的善良”的这种道德紧缩,为人与人之间的深厚爱心赋予重要价值。
亚里士多德抨击了柏拉图的观点,认为人们可以在人性层面上渴望拥有真正的美德和美好的生活,并接受所有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我理解,玛莎还是更推崇亚里士多德。她对柏拉图的史诗和悲剧接受程度有限,而频频对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亚里士多德式的道德审查。或者可以说,她不是很接受柏拉图的道德框架,而是比较推崇亚里士多德的物种伦理学。个人认为,她在人物关系处理上事实上表现了她自己的脆弱。
段永朝:
邵兄,非常认同您的观点。玛莎在第一章里坦率承认,她的全部论证都是亚里士多德的,不过她小心翼翼地避开她认为的缺陷。比如在修订版前言中谈到的,亚里士多德对尊严的忽略,以及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本质主义倾向(古希腊哲学都带有这个因素的影子;大概只有犬儒主义和斯多亚主义除外吧)。
玛莎本人的资料非常少,勉强找到一星半点,对她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职业背景等了解不多。我觉得这些背景都是理解作者重要的参考。
玛莎是正根儿哈佛“产品”,看上去一路都在学术圈,在哈佛、布朗、牛津、芝加哥等一流大学执教,并获得63所世界各地大学的荣誉学位。2010年之后,是她获奖高峰,此前只有2001年芝加哥大学给的优秀研究生指导奖和2002年的格莱美教育奖。
玛莎可谓著作等身,仅从她过去出版著作的题目看,似乎她感兴趣的更多是道德哲学以及人本主义,关注诸如人的尊严、爱、欲望、怨恨、宽恕、公平、人的发展等议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