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聊天录(12):朱嘉明领读《善的脆弱性》之前与之后的讨论(7)

2023-05-25 来源:飞速影视
另,
纳斯鲍姆的这本厚书,我快速翻了一遍,洋洋洒洒,深为叹服。您发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没有比较过1986、2001两个版本,但这个问题我很感兴趣,“2001版并未吸纳后来这一领域的最新思想”。
第二个问题我很认同,觉得是这本书的中心问题。我特别感兴趣的,是纳斯鲍姆自称是“新斯多亚主义”者这一思想背景。遗憾的是,全书基本集中在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身上,对“斯多亚派”似乎并无多少着墨。我这几天恶补相关知识,但还是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搞清楚的点吧。
您所提的第三个问题,我的感觉是纳斯鲍姆似乎既反对柏拉图,也反对亚里士多德。前者反对的点在于柏拉图太“沉思”了,脱离了生动、具体的人本身,那种绝对的至善完全不靠谱;后者反对的点在于,亚里士多德虽然强调实践,也承认生活中善的脆弱性,但亚里士多德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诉诸心灵鸡汤一样的鞭策、诉诸品格的力量,来抵抗命运。
我觉得纳斯鲍姆的解决方案在第十二章,“关系型的善”,其实这就是斯多亚主义的基本特征。斯多亚主义的思想,我觉得就是“万物互联、神人合一”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纳斯鲍姆无非在提示人们,注重个人分析的古希腊大师们,之所以都难以适用于当下错综复杂、五味杂陈的生活滋味,是因为人们忘记了人们都是彼此深深勾连在一张巨大的命运之网中卑微的存在。
最后一章尾声,选用欧里庇得斯的《赫卡柏》,这个悲情万分的复仇、报应的故事,我觉得寓意很深。对于善,没有任何可以打包票的承诺(比如柏拉图的至善),也没有任何方法论上的万应灵药(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品格);但无论善变得如何千疮百孔、孱弱不堪,对善的信念,可能是维系所有人心心念念的最后希望吧。
邵兄,这部书我是速读的,几天中翻完一个大部头,难免生吞活剥;加之对这些经典大家并不熟悉,所以特别期待嘉明兄的深入解读。
附录:在朱嘉明老师领读《善的脆弱性》之后的对话
段永朝:听朱老师讲,总是一种享受。我觉得,不紧不慢把这么厚的一本书串起来,是花了功夫的。
从朱老师所讲,学到了三点:其一,朱老师画的那个关键词云图,真的是太厉害了。这是东西方学术著作的一个差别。东方人写书基本上不讲究这个,基本上没有索引。就算人家的书有索引,翻译过来的时候,基本上就没了。朱老师从索引里面,探讨了作者的所关心的词语有哪些。其二,朱老师对本书最后一章重要性讲的非常透彻。以前所了解古希腊三大悲剧,可能忽略了《赫卡柏》这个悲剧。我是通过读这本书知道,欧里庇得斯还有《赫卡柏》这个剧,而且剧还不长。让我感慨。其三,朱老师在读书的过程中,取舍做得好。他把很多不太重要的东西都略过去,而重要的东西,一个都没落下。甚至对译者导读和作者导读之间的差别都看得很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