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新刊|侦探·工匠·小说家——双雪涛访谈录(10)
2023-05-25 来源:飞速影视
李雪:到北京之后,新的人生经历对写作有什么影响?个人的观念有什么变化?
双雪涛:主要是有了些活力,想的事情也远了一点。这个东西会在写作里流露,因为来的时间还不太久,所以还不容易总结。
李雪:《平原上的摩西》刚发表的时候,很多人就期盼着它被改编成电影。我觉得它若碰上好的导演和团队会比《白日焰火》更出色。《刺杀小说家》,我还挺好奇路阳会改编成什么样子。你会参与剧本创作吗?对于自己小说的“触电”,你是不干预的态度,还是希望电影更大程度地还原小说,体现你原本的思想?在这个时代,电影无疑比文学更能带来名与利,当年苏童、余华、莫言、王朔在大众中的“走红”、获得了商业价值与电影有很大关系,你对此有期许吗?
双雪涛:我觉得苏童、余华的影响力,可能和电影没有直接关系,观众去看电影,真的会看这个电影是根据谁的小说改编的吗?我觉得有这样余力的观众并不太多。(李雪:当然,读过小说,再因为小说去看电影的是少数人。我是说这些作家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他们更容易被大众熟知,从而具有商业价值。有更多之前不读他们作品的读者会因为电影关注他们。)那一批作家的成就是因为自己确实写得好,王朔可能是一个特例,就是他自己参与电影比较多,所以我对此没什么太多期许,我不写剧本,也不怎么干预电影人的想法。我觉得人家可能都想得比较清楚,我去干预,也干预不了,有时候我会去学习,学习和干预是两码事。电影的一切结果,是属于电影人的,文学的东西,要在文学里面去实现。
李雪:你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电影和小说的关系是怎样的?不仅是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影其实也会成为作家的写作资源之一,并且好多小说本身就自带类电影的画面感。
双雪涛:我觉得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点,无论现如今电影和小说的关系多么密切,或者说,很多时候很多人希望通过让这两种艺术形式共谋,从而产生某种集合他们优点的产品,这两样东西总归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是相反的两种艺术形式。首先一点,载体,文学的载体是语言,文学语言,文字叙述,电影的载体是声光。载体不同决定了思考方式完全不同。文学有时候从一个词语开始的,这个词语很多时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外化,比如像《追忆似水年华》中很多迷人的段落,是从一个触觉,某块味蕾的觉醒开始的,这是不可能外化的,只能通过描述完成。而电影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思考的,比如在电影初始的时代,一辆火车在大屏幕上呼啸而来,观众惊呼着四散而逃,这种直接的冲击是文学不可能完成的。比如在《辛德勒的名单》里,通篇黑白,突然一个穿着裙子的小女孩出现,画质变为彩色,女孩儿的红裙如血般鲜艳,这种手法给人的艺术感受也是文学不能完成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