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把东北作为方法
2023-05-25 来源:飞速影视
“东北文艺复兴”似乎在今年又有了新的佐证。
最近,继《平原上的摩西》之后,又有两种关乎东北的文学作品——郑执的《仙症》、双雪涛的《我的朋友安德烈》即将被搬上大银幕。而由郑执亲自担任编剧,改编自其小说《生吞》的短剧集《胆小鬼》则正在视频网站播出。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在文学和电影中、在网络流行文化中,东北的形象被几度书写、更新与丰富。每当一个文化领域中,有东北元素的内容出现、每当又一种关于东北题材的文艺创作进入大众视野,都会再次与我们已有的东北印象地图拼接在一起,并引发一次新的讨论和回望。
8月16日,我们专门策划了一场针对近年来东北文艺的讨论,特别邀请了戴锦华与滕威两位老师,谈论东北,分享、分析那些讲述东北的文学与电影。
戴锦华和滕威都对这一代青年东北作家的作品喜爱有加,也都曾被当时初问世的《平原上的摩西》所深深触动。同时,在文学之外,戴锦华也对讲述东北的一众电影有着深入的研究。而滕威本人则是一位地道的哈尔滨人,她对东北文艺、对东北现实的看法,有着不可取代的“本土”视角和感受。
这场谈话从“东北文艺复兴”这个“众所周知”的概念开启,进而谈到双雪涛、班宇等人的文学书写,以及以《铁西区》《钢的琴》《白日焰火》及至《智取威虎山》为序列的一众以东北为讲述空间的电影。
经由文学和电影,我们跟随三人的讨论得以来到一个更广阔的东北。在戴锦华看来,东北作为一个丰富的文化概念和这些文化概念的承载之地,是在几部小说和电影之外更大的存在,正如她所言——
“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太多的历史脉络,最早的铁路、最早的粮仓、最早的商品经济国际贸易的出口和进口之地、日俄战争的发生地……我们真的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吗?那么你看一看二十世纪的东北。”
而当我们意识到,东北竟可以被视为中国过往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缩影时,我们就会发现,所谓“东北文艺复兴”只是海面上一朵翻出的泡沫。
这朵泡沫,如滕威所说,背后其实也是我们重复、单调、刻板化的东北印象——
“似乎说天天吃烧烤、泡大澡,就是东北特色,东北日常……今天大家用纯粹的‘窄化’和‘下沉’的方式来命名所谓东北文化的特征,其实也会忽略“东北人”内在的差异。”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