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研究︱抗日神剧无法推动抗战叙事,误导受众历史观
2023-06-01 来源:飞速影视
“抗日神剧”的衍生逻辑
自2010年前后,我国电视荧幕上陆续出现了一批严重违反历史真实与常识的抗战影视剧。其中影响较大者包括《抗日奇侠》(2010)、《一个鬼子都不留》(2011)、《一起打鬼子》(2015)等。这些作品的普遍特征在于罔顾历史与常理,使抗战题材影视剧成为披着抗战外衣的武侠剧、时尚剧、偶像剧乃至魔幻剧。
《抗日奇侠》(2010)海报
在“抗日神剧”的叙事里,最常见的是屡建奇功的民间武装与草莽英雄。受《亮剑》热播的影响,2005年后,抗战题材影视剧热衷于通过讲述民间抗日英雄的传奇经历而跳脱传统抗战叙事的窠臼,突显故事情节的新颖性与感染力。《抗日奇侠》、《向着炮火前进》(2012)、《箭在弦上》(2012)等作品无不着力刻画传奇的民间抗日志士。然而,这些作品为了吸引观众,忽视了对历史事实的考证,肆无忌惮地虚构离奇桥段。整体而言,“抗日神剧”反历史、反常识的表现可概括为:1.严重夸大主人公个人能力,过度神化我方人物,矮化敌方势力;设置的情节离奇,严重违背军事与生活常识,比如用砖石、弹弓、飞镖、菜刀等土制武器击退日军机械化部队,手撕鬼子、飞针杀敌、手榴弹炸飞机等,把战争诠释为一种带有戏谑意味的杂耍表演;2.将时尚、浪漫乃至情色元素大量植入抗战叙事,使战场成为舞台秀场、战士变为偶像明星、炮火烽烟成为浪漫故事的布景;
3.设置荒唐的场景与台词,例如拐弯的子弹、用反瞄准镜的神枪手以及“八年抗战开始了”的对白等。以上三个方面不仅令其难以传递抗战精神,反而因荒诞雷人贻笑大方。
放眼全球不难发现,具有“神剧”特征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并非中国大陆所独有,在欧美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也不乏其例。例如《他们救活了希特勒的大脑》(美、1968)、《希特勒完蛋了》(俄、2008)与《傻兵立大功》(中国台湾、1981)均将胡乱编造的荒诞笑料嵌入二战叙事之中,《红粉兵团》(中国台湾、1982)则将战争演绎成七个时尚女郎孤军作战的离奇闹剧。即使在《狂怒》(美、2014)等好莱坞大片中,也不乏“孤胆英雄怒摔坦克”等背离常识的场景。而《乌克兰游击队》(乌克兰、1991)里“醉拳杀敌”“脚踢手榴弹”,《漫长的婚约》(法、2004)中“手雷炸飞机”的桥段,与国内“抗日神剧”中的荒诞情景几乎别无二致。战争叙事在世界范围内的混乱与谬妄,归根结底是文化消费主义在全球影视产业中的一种极端化表现。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