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研究︱抗日神剧无法推动抗战叙事,误导受众历史观(3)
2023-06-01 来源:飞速影视
此外,21世纪以来中国国力的上升和中日关系的变化,也使“抗日神剧”有了借机风靡的机会。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经济得到迅猛发展,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使举国上下的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但与此同时,浮躁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亦开始蔓延。在此期间,中日两国围绕东海油气田和钓鱼岛等问题多次发生争端。于是,“抗日神剧”也成为国人宣泄民族情绪的一个出口。
在上述种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各地影视公司开足马力生产抗日剧。我国目前规模最大、也最活跃的影视拍摄基地横店影视城在2012年共接待剧组150个,其中涉及抗战的剧组多达48个。在2011-2013年,我国抗战题材电视剧在战争剧中的比例分别高达52%、65%和76%,其中亦包含不少“抗日神剧”。面对这种乱象,影视主管部门曾多次干预和制止。早在2011年,主管部门在审查电视剧备案的过程中就发现“个别剧目在表现抗战和对敌斗争等内容时,脱离历史真实和生活实际,没有边际地胡编乱造,将严肃的抗战和对敌斗争娱乐化”,敦促“制作机构端正创作思想,认真调整创作思路”。2013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干预下,部分卫视撤播了一批“抗日神剧”,如黑龙江卫视的《战旗》、四川卫视的《尖刀战士》等。然而,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但在当时狂热的荧幕抗日风潮中,类似《抗日奇侠》中徒手撕鬼子、《一起打鬼子》中裤裆藏雷等荒诞桥段依旧屡见不鲜。
传播效应及国际反响
“抗日神剧”内容乖张、格调低下,但因其迎合了一部分国内观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娱乐需求,在2010-2015年成为国内大众流行文化的热点,引起日、美、英等国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从传播效应及国际反响来看,“抗日神剧”已经产生了一系列令人忧虑的后果。
首先,“抗日神剧”不仅异化了抗战题材影像叙事,也亵渎了抗战英灵与民族精神。尽管这类影视剧的创作并非出于恶意,但从实际传播效果看,却严重违背了政府扶持抗战剧的初衷。政府的主要诉求原本在于通过抗战剧进一步向民众宣传抗战精神,增强民众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然而,“抗日神剧”荒诞的场景、低俗的品味、龌龊的噱头却将悲壮的国殇置换成一幕幕戏谑“鬼子”的轻佻游戏。显然,“抗日神剧”无意缅怀抗战,而是在消费抗战。这样的作品已经明显背离了爱国主义教育宗旨,也难以激发受众的家国情怀。
其次,“抗日神剧”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受众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46.8%的受访者直言当下的“抗战神剧”歪曲历史,缺乏基本的历史认知;45.6%的受访者则担心“抗战神剧”会让青少年对抗战史产生误解。抗日战争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历时最久的反侵略战争,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献出了无数生命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作为党领导人民抵御日寇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历史见证,抗战原本是爱国主义教育与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资源。但问题在于,大量制作、播放“抗日神剧”,有可能导致普通民众把历史浩劫混淆于现实冲突,将过去的血泪转化为当下的怒火,因而每当中日关系稍有变故,就会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甚至酿成严重后果。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